科技“嫁接”,老荔枝林的新期待|古竹新韵“荔”争上游(上)

作者 王嘉豪 2025-04-30 17:00

4月,江东新区古竹镇约4.5万亩荔枝树迎来盛花期,嫩黄的花衣从东江畔沿山势层层叠叠铺开。细看,老树枝干垂挂的花穗如细碎的风铃,去年刚完成高位嫁接的新枝已抽出寸许长的嫩绿新芽。

00:47

作为“河源荔枝第一镇”,古竹镇的荔枝种植史可追溯至三百年前,上世纪90年代迎来黄金发展期,被广东省委、省政府列为“一乡一品”种植基地。

北回归线穿境而过,东江滋养的湿润气候与昼夜温差,孕育出“水东—槎岭—四维—新围”长达30公里的荔枝种植带,3万亩连片果园曾是当地农户的“摇钱树”。

如今全镇4.5万亩荔枝树以“桂味”“糯米糍”“妃子笑”为主,树龄多在10至30年,粗壮的枝干上布满岁月的虬结,见证着产业转型的悄然发生。

高位嫁接:老树发新芽的秘密

2000年左右,因品种老化、管理技术落后等因素,古竹荔枝产业渐失光彩。近年来,借“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东风,当地以“合作社+科研院校+农户”模式破局,将“仙进奉”“岭丰糯”“冰荔”等优质品种接穗嵌入老树枝干,累计改良2000余亩,带动万余亩老果园焕新。

一棵老树“重生”需要几步?在水东村荔枝示范基地,技术员正为一棵树龄10年的荔枝树“动手术”:锯断主枝、削平截面、嵌入接穗、裹紧薄膜,一套动作行云流水。

“高位嫁接就像给老树做‘心脏搭桥’,”技术员解释,“该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保留原有根系,2年就能挂果,比新栽树苗缩短3—4年投产期,且能维持树冠规模,保障产量。”古竹更采用分批嫁接法,让农户“改良不减收”。

“以‘仙荔奉’为例,河源本地荔枝高位嫁接后,甜度可以达到20.9%—22.3%,并且改良后的第三年便能进入丰产期,株产可达25—35斤,平均亩产480—700斤;第四年株产45斤,平均亩产950斤‌。”河源市农村科技特派员、满山红荔枝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叶浓青介绍道,通过嫁接改良,荔枝的甜度和产量都显著提升,有助于提高荔枝的市场竞争力和果农的经济收益。

30年荔农坚守:老枝对话新市场

从新围村文化广场西面的一条小路上山走2公里,经过一段荔枝树夹道的小路后便到了新围五洲果场,这是一片50亩的荔枝林。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荔枝花缀满了整座小山。

60岁的黎贵强蹲在30年树龄的“糯米糍”树下,粗糙的双手反复摩挲着树干:“这是1991年从东莞引进的品种,当时一棵树种下去有80元补贴。”他指着缀满枝头的花穗,“今年的扬花情况非常好,是难得的‘大大年’,就盼着7月有个好收成。”

作为古竹最早规模化种植的农户,黎贵强见证了荔枝价格的跌宕:上世纪90年代堪称荔枝种植的黄金时代,“糯米糍”能卖150元/斤。

荔枝大年,产量有保证,但是卖不出价钱,“基地收果烘干3.5元/斤,但是需要统一的品种,我们种的品种杂,基地消化不了。自己拉去路边只能卖1块多,抛去农药钱和人工,保本都难。”

黎贵强说,荔枝小年更无奈,产量本身不高,没有对应的消费群体很难卖出好价钱。“去年几千斤产量,增城老板来包园,30元/斤收走,人家到了广州就能卖八九十元。我们的果子不差,但是缺名气。”

荔枝林里的期待

“如果能打通销路,这漫山的花才能变成实实在在的收成。”谈及销售策略,黎贵强眼里闪过光亮:“要让消费者知道古竹荔枝好,让更多人能够来到果园。20多年前我去东莞摆摊,一条街一个价,现在要是能在导航标上果园位置,再打打广告,不愁没人来。说白了还是要把‘古竹荔枝’的名头打响。”

当前,江东新区正全力推进古竹镇“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培育工作,以“一村一品”为抓手,通过“特色农业+文旅融合”双轮驱动,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特色农业方面,古竹聚焦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水东荔枝、雅色葡萄、双坑土鸡等特色品牌,通过产学研合作带动农民增收。文旅融合方面,古竹以越王山风景区为核心,串联周边文旅资源,打造“江东越王·文道”示范带,全力建设集民宿、农家乐、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旅风情带。

未来,江东新区将继续深耕融合发展路径,以特色产业为切入口,充分整合旅游文化资源,规划建设万亩油菜花种植基地、举办百里骑行、水果采摘节等活动,做深做活“农业+旅游”“农业+体育”等文章,促进农文旅体融合发展,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4月的阳光里,荔枝花也抖擞了精神,老树枝干与新抽的嫩芽交相辉映,正如古竹荔枝产业在传统与科技间的共生——那些承载着30年岁月记忆的老树,正以嫁接的方式,孕育新的希望。

统筹:魏金锋 廖志良

文字:王嘉豪 陈敏

摄影:张浩森 王嘉豪

剪辑:张浩森

编辑 伍欣莎
校对 胡柔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