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集结!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为佛山提供人才硬支撑

作者 黄艳姿 2025-05-11 15:59

5月11日,2025年佛山市职业教育活动周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在佛山市图书馆正式启动,匠心传艺、巧技惠民、产教共荣三大活动区超30家职业院校的特色摊位,吸引众多市民驻足围观、了解、体验。

5月11日,2025年佛山市职业教育活动周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在佛山市图书馆正式启动。 黄艳姿 摄

5月11日,2025年佛山市职业教育活动周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在佛山市图书馆正式启动。 黄艳姿 摄

这是佛山市连续十二年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连续十年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也是双主题活动首次集结。

作为制造业大市、全国27个万亿城市之一,佛山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支撑。通过构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三教协同创新体系,完善终身职业教育培训制度,佛山全力建设学习型、技能型社会,持续培育人才,推动经济社会高质稳步发展。

30余家职校现场展示“看家本领”

在产教共荣区域的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四足机器人动态展示摊位前,一蓝、一红两只醒狮机器狗正在展示匍匐、滑步等醒狮代表性动作,吸引不少家长带娃驻足停留,互动拍照。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醒狮机器狗吸引家长带娃驻足停留,互动拍照。 黄艳姿 摄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醒狮机器狗吸引家长带娃驻足停留,互动拍照。 黄艳姿 摄

这款机器狗由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智能机器人研发团队以宇树科技机器狗A1为原型、由MIT猎豹开源的机器模型进行研发设计、制作组装,并结合佛山本土醒狮文化,为其开发了专门的醒狮动作运动控制算法以及适配的电机模组。在当天的活动周启动仪式上,这款机器狗还狠狠秀了一波“才艺”,在舞台上随着鼓声节奏摆动身体,模拟醒狮做出摆头、小碎步等动作。

“不只是舞狮逗趣,相信未来机器狗在佛山还有更大的应用场景和更大的市场。”研发团队负责人之一的胡浩表示,未来四足机器人将着重往文娱、巡检、测绘、环境四个方向发展,团队目前也正在寻找本地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未来将实现顺职自研、本地自造。

不只是四足机器人,3D打印、机器人铜凿剪纸、非遗面塑、中药奶茶、艾灸刮痧……现场多家职校带来了各自的看家本领,看得人眼花缭乱。

惟妙惟肖的面塑多肉植物。 黄艳姿 摄 

惟妙惟肖的面塑多肉植物。 黄艳姿 摄 

以制造业立市的佛山,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近5年职业教育硕果累累:2020年成功创建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计划验收,进入全国高职前30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立项建设省域高水平高职学校,进入全国高职前百强。市区教育部门主管的中职学校均为省级重点或以上学校,其中国家示范校5所、国家级重点学校6所、省级重点学校12所,8所中职学校获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立项。

在去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中,佛山中高职学校斩获金奖8项、银奖8项、铜奖9项。2019年到2024年,在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佛山中职学校学生获奖数总体呈逐年攀升趋势,位居全省前列。

活动现场。 南方+ 黄艳姿 拍摄

活动现场。 南方+ 黄艳姿 拍摄

为佛山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当天还进行了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争夺赛金奖颁奖、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单位授牌等仪式,并发布佛山市终身教育学习平台。

据悉,该平台分为课程、活动资讯和学习地图三大板块,其中课程板块汇聚了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国家开放大学终身教育平台、广东终身学习网、佛山市优质课程以及行业协会、知名企业、社区等特色课程,涵盖职业技能培训、文化体验活动、公益科普教育等多个领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内容。

活动板块同样精彩纷呈,各类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满足不同学员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学习地图板块则可以直观地查看区域内学习资源分布,点击具体教学点,即可获取地址、课程内容、市民评价等详细信息,方便市民找到最近的学习场所。

“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是城市竞争的软实力,更是民生幸福的硬支撑。”佛山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宇莹表示,作为工业规模全国第五的佛山,要继续夯实世界级制造业基地的地位,需要强有力的产业人才支撑。

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要义,佛山通过构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三教协同创新体系,完善终身职业教育培训制度,不仅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教育的良好生态,更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技能型社会的实践中取得显著的成效。公开资料显示,过去五年,佛山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直接就业学生中超过50%在佛山本地就业,为佛山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了稳定的人才支撑。

未来,佛山将持续开展市、区、镇、村四级学习网络,广泛开展全民阅读、职业培训、百姓科普、公益讲坛等丰富多彩的终身学习教育活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同时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推进产教融合、职普融通和科教融汇,提升职业学校的关键办学能力,为佛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撰文:黄艳姿

编辑 陈禧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