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也有烦恼,一场跨越40年的教育接力 | 教师节策划

作者 于蕾;王昌辉 2025-09-10 08:05
04:29

这是一条跨越了近40年时光的教师节特别策划。

南方+记者找到了一位师范新生、一位毕业班学生、一位刚踏上讲台不久的00后老师、一位已有十余年经验的青年教师、一位从教超过二十年的高级教师,以及一位职业生涯步入尾声的老师。

我们向这些老师和准教师们提出了同一个问题:“现阶段,您最大的困惑是什么?”他们在说出自己困惑的同时,也要回应上一个人的提问。

来自惠州学院的江贞贞是师范专业的大一新生。她说,之所以选择师范专业,是因为从小到大遇到了许多让自己受益匪浅的老师。关于未来,她想知道在专业课程中,能否学会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和对热门教学工具的应用?她还担心,一个人模拟讲课,跟要面对全体学生的实际上课有所出入。

而另一位“准教师”——惠州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大四学生黄筠瑶,是一个爱笑的女孩。即将进入教师行业,这充满亲和力的外表,却让她感到烦恼:“如何跟学生保持好亦师亦友的关系?”

来自惠州市第十一小学(南校区)的何卓安是初入教育行业的00后老师。他并不是因为热爱才进入教育领域,但却在从业的三年间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虽然初入职场,但他也有一些感到无力的瞬间:当自己的努力付出没有换来学生的进步时,当个人的能力好像跟不上学生日益多样化的成长需求时……

和何卓安不同,惠州市第一中学南湖校区的老师王巧是带着满腔热爱走上讲台的。如今,在从教的第十一个年头,她坦承也会因为各种琐事而产生职业倦怠感,她想向前辈请教:如何始终保持对教学的热情?身为两孩妈妈的她也会困惑:如何平衡好工作和家庭?

从教20余年,惠州市华罗庚中学党委委员曾中华已成为学校里的中坚力量。他见到有些老师临近退休越来越没存在感,几乎“躺平”度过了最后的教育生涯。这令他感到困惑:如何始终发光发热、站好最后一班岗,如何保持存在感直至告别讲台?

这是一场从困惑到解惑的教育接力,是不同代际教师之间的真诚对话。

诚如惠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徐宁所说,当一名老师很难,当一名好老师更不容易。出身教师世家的她,曾觉得“当老师挺好的,有寒暑假、很舒服”,直到她自己成为一名教师……

在6位受访者的讲述中,我们也慢慢拼凑出他们心中“好老师”的模样:多年以后,学生回忆起来,仍会竖起大拇指的老师。

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师之惑”如何迭代,教师的职责与追求始终是教书育人。今天是第41个教师节,值此之际,南方+惠州频道谨以这场跨越近40年的教育者对话,献给所有在困惑中坚守、在解答中传承的教育工作者。祝您教师节快乐!

统筹:刘光明宝

采写:南方+记者 于蕾

拍摄/剪辑/编导:南方+记者 王昌辉

联络:刘曼曼 何贝雅

特别鸣谢:惠州市华罗庚中学 惠州学院 惠州市第一中学南湖校区 惠州市第十一小学(南校区)

编辑 南小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