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价,再次突破了大多数人的认知——9月23日,COMEX黄金期货价格突破3800美元/盎司,刷新历史高位,年内已累计逾40次打破纪录。随着国际黄金价格走高,国内金饰价格上涨。9月23日,周生生足金首饰价格达到1100元/克,比前一日上涨10元/克;周大福和老凤祥足金首饰升至1098元/克。
面对狂飙的黄金价格,国际投行不仅没喊“见顶”,反而一个接一个上调目标价。最近,瑞银预测2025年底金价达3800美元,2026年中冲上3900美元;德银更直接,预计2026年全年均价达4000美元;高盛则一口气喊出4500美元的高位目标。
金价持续狂飙
年内涨幅超过40%
2025年以来,黄金已成为全球表现最强势的主流资产。截至目前,国际金价年内涨幅超过40%,且已40余次打破历史纪录。在2024年大涨27%的基础上,这一轮“二次冲顶”呈现出更强烈的趋势性特征。
支撑这轮几乎没有像样回调的牛市的,是一种持续的避险需求。德意志银行分析师亨利·艾伦指出:当前黄金价格上涨的核心驱动之一,是“恐慌情绪下的资产避风港”角色被再次强化。尽管股市维持高位运行,但市场对系统性风险的警惕情绪正在积聚。
这背后是多重风险叠加的结果:全球地缘冲突频发,“灰犀牛”与“黑天鹅”交错出现;美国高利率叠加高债务,财政利息成本攀升;美联储政策路径摇摆不定,独立性受到质疑;多国央行持续“去美元化”,转向黄金。
与此同时,美联储于9月宣布年内首次降息25个基点,市场普遍预期2026年前将开启“降息通道”。华泰证券指出,金价短期虽存在“利好兑现”压力,但长期看,若货币持续宽松,黄金价格仍有可观上行空间。
“集体看多”背后
各国央行成为买金主力
高盛、德银、瑞银等投行的“齐声看多”,背后不仅是对美联储政策的预判,更反映出一个共识:
这轮黄金行情,不只是周期性反弹,更可能是结构性重估。
过去,黄金大涨往往发生在“动荡”之后。但这一次,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市场情绪的波动,而是全球资产锚定逻辑的系统性松动与重排。其中有两个深层变化,格外值得关注:
第一,买金的主力换了——从“大妈”变成“央妈”。
最近几年,央行净买入一路创纪录:2022、2023、2024连续三年央行净买入都在千吨以上,这是过去十几年从未见过的强度。
今年,各国央行节奏虽放缓,但仍处于高位。世界黄金协会预计全年净买入仍接近900吨,热度并未退场。
以中国央行为例,自2024年12月起已连续9个月增持,官方储备升至7402万盎司(约2302.28吨)。
其他买家也很积极:波兰、土耳其等在近两年持续加仓,成为主要增持力量之一。
所以,推动金价上涨的,不是“金饰热卖”的消费潮,而是各国在资产负债表上做的战略性配置。
这些资金配置的背后,并非追涨杀跌,而是战略性压舱石行为。换句话说,这不再是一场金饰消费热潮,而是一次主权货币层级的全球再配置。
第二,买金的理由变了——从“避险”变成“去美元化”。
以往买金,是为了对冲风险;而如今,更多国家买金,是为了对冲信用体系本身的波动。
你可能不知道:2000年美元在全球央行外储中占比为71%,如今已跌破60%。特别是2022年,俄罗斯约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被冻结,让许多国家猛然意识到:所谓的“美元资产”,在政治对手眼中,只是一种制裁工具。
于是,各国央行纷纷调整外储结构,把黄金当作“第二国债”来配置——它不依附于任何单一主权,不会被冻结,也不会违约——黄金,是全世界共同认可的价值锚。
这也解释了:这一次黄金走强,不是情绪波动的结果,而是全球博弈秩序的映射。
黄金持仓首超美债
全球货币“信任体系”变化
最近,有一个关键指标,验证了这轮金价变化的逻辑——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央行持有的黄金总市值,历史性超过了美债持有市值。这是近30年来首次发生。
为什么这件事值得所有人警惕?
因为,很长一段时间里,流动性强、信誉很好的美债一直稳居各国外储“C位”。但现在,各国央行用“真金白银”投票,把黄金抬上了第一的位置。
这意味着三件事:
第一,去美元化不再是口号,而已经在各国央行账面上真实发生了。面对地缘冲突、制裁风险、美债评级下调,越来越多国家选择抛弃美元。
第二,黄金回归“压舱石”角色。从中国、俄罗斯,到印度、土耳其、波兰、卡塔尔,过去两年,全球央行疯狂买金,正是为了抵御不确定性。
第三,全球正在重估“安全资产”的定义。过去是美债,现在是黄金。换句话说,黄金正在成为“世界货币”信任体系的新锚。
当黄金的持有量超过美债,不只是数字的变化,更是全球央行“信任体系”的大转向。
跟着央妈学“买金”
顺势而为,不博短线
在金价连创新高、各国央行频繁出手的背景下,普通人最关心的问题是:我到底该不该跟着买黄金?怎么买才更稳妥?
其实,中国央行的操作就像是一堂“投资课”,值得我们认真来学习。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央妈的买金策略,其实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明显变化:
第一阶段:2010-2020年期间的低位吸筹期。
在这个阶段,金价整体震荡,央行采取“逢低吸筹、回撤加仓”策略,比如2015年起连续16个月买入,2018年底再度加仓10个月,每次都是在价格低点稳步建仓。
第二阶段:2022-2023年的抢筹期。
这一阶段俄乌冲突爆发,黄金的战略价值被重新审视。央行平均每月加仓17.5吨,操作节奏显著加快,金价也随之走强。
第三阶段:2023年底至今的定投期。
进入2024年后,伴随着金价上涨,央行放缓买入节奏,每月只买2吨左右,这更像是用“基金定投”的方式,低调但持续地配置。
这套打法背后的逻辑很朴素:低时多买、乱时快买、高时稳买。
对普通人来说,我们能从央妈的“买金课”学到什么?
第一,顺势而为,不要博短线。
普通人炒短线,很容易高买低卖。央行的策略提醒我们,黄金更适合用来对抗通胀、对冲风险,而不是频繁交易。
第二,分批买入,控制节奏。
不需要一把梭哈,而是分阶段布局,就像“基金定投”,可以在不同价位平滑成本、降低风险。
第三,明确定位,把黄金作为资产组合中的“长期配置”。
黄金不是高收益品种,但它的价值,在于穿越周期、稳定心态。
南方+记者 陈颖 实习生 陈楚恒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