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29日至31日,澳门元老级剧团“晓角话剧研进社”的经典保留剧目《二月廿九》亮相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在广州大剧院连演三场。
有意思的是,这部探讨亲情、“变老”的温情轻喜剧吸引了不少观众抒发心中的感想。
据了解,南方日报、南方+即将推出“艺术点亮生活”主题征文活动,面向湾区市民、文艺爱好者、青年学子发出诚挚邀请——
无论你是资深舞台迷,还是艺术萌新,只要你曾被一场演出打动,被一幅画作震撼,被城市街角的艺术气息所感染,请拿起笔(或敲起键盘),分享你的艺术故事与感悟。
话剧《二月廿九》:一个人与一群人的笑与泪
文|林格量
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的灯光渐次熄灭,舞台中央仅剩一盏孤灯。台上,一位老妇的身影在昏黄的光晕里缓缓移动,絮叨家常的同时也洒下些笑料。台下,观众会意而喜,松弛而欢愉。这是澳门著名剧作家李宇樑先生经典独角戏《二月廿九》的开场。
一个看似寻常的午后,一套老式沙发、一张小茶几、一部电话,还有一扇永远期待被敲响的门。舞台上极简的陈设,少了一份现代摩登的华美,却添了一份返璞归真的自如。随后,灯光亮起,老妇人正在仔细收整房间,为儿孙们到来为自己庆生做准备,她确信,儿女们一定会来。笨拙又认真的动作里,藏着一个老者和她的等待。
这是一场不着痕迹的表演:当独居老人因腿脚不便而缓慢移动时,因听力不佳而侧耳倾听时,因记忆模糊而反复确认时,观众看到的不再是表演,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生命。看到的是一个一提到国华戏院,一提到任剑辉白雪仙等粤剧名伶就眉飞色舞的老者。一个羡慕上帝常有儿女相伴,却只能和家里绿植说话的老人家。没有夸张的肢体语言,煽情的台词,只一个眼神、一处停顿和自然的手势,就把活生生的烟火日常,截成了片段似的放在舞台。此刻,这种真实感,完成了台上的故事和台下生活的深刻连接。
“二月廿九”——一个四年才出现一次的特殊的日期,既是剧情与台词,又是生命的残酷隐喻:老人总能找到自我宽慰的理由,大不了四年后再过生日。从晌午等到黄昏,再等到黑夜,等来的是儿女们各种各样来不了的理由,舞台的光线也从暖到冷,到全部暗了下来。观众眼睁睁看着老人的期待,无声无息地消逝在等待的尽头。这等待,是对儿女归来的期盼,更是对个体存在价值的最后确认。当希望彻底熄灭,那盏孤灯也随之湮灭。当最后一点光亮被黑暗吞噬,剧场陷入一片死寂。方才的笑声似乎化为泡影,轻轻碎成了水汽,悄然浸润到人们的眼眶里。
轻盈的喜剧外衣里面包裹着的,是一个时代无法回避的沉重内核。巨大的情感落差背后,是话剧《二月廿九》用“艺术”二字给生活立起的一面镜子。以笑为刃,剖开现实的真相,是一种悲悯的智慧。用台上那份笨拙、唠叨,充满小市民的狡黠与可爱,卸下观众心防。当悲剧的利刃最终刺入之前的轻松时,痛感才格外锐利。笑着笑着,蓦然发现自己早已置身于老人孤寂的世界中心,她的期盼、她的失落、她强撑的体面与尊严,都成了观者切肤的体验。全剧终了,老人家终究没有等到了她的心心念念的儿女,留给了人们无限遐想。既诗意又残酷的处理,何尝不是给我们注入了一份思考:我们是不是也常常让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等待太久?
话剧《二月廿九》的灵感,来源于一则独居老人离世数日后才被发现的新闻。李宇樑先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寻常”背后的惊心动魄。戏剧并非夸大的虚构,而是无数现实的整合。它早已超越了单一地域的故事,成为高速运转的现代都市中,一曲关于亲情疏离与生命尊严的普遍挽歌。当“空巢”成为常态,当“常回家看看”成为奢侈的呼吁,舞台上那位在二月廿九的等待中耗尽最后一点光热的老人,成为一面照见时代隐痛的镜子。我们的心敢直面这面镜子吗?人老了,就像放在角落里的旧家具,大家都还在用,却没有人真正看见它了。话剧《二月廿九》让我们看见了那些被忽略的角落,以及角落里等待的灯光。这或许就是艺术点亮生活的方式——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见自己。
(作者为律师)
《二月廿九》:温情之光
文|夏天
舞台上呈现出的,是一个充满年代感的老旧房间。古朴的藤椅、泛黄的照片、老旧的电话,每一件道具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将观众瞬间拉回到上世纪90年代。《二月廿九》以光造境,随着剧情的发展,灯光的明暗变化巧妙地烘托出不同的氛围。当老婆婆满怀期待时,灯光明亮而温暖;当她逐渐陷入失望与孤独时,灯光则变得昏暗而清冷,这种强烈的对比,进一步增强了戏剧的情感张力,让观众更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老婆婆内心的起伏。
《二月廿九》的独角戏形式,无疑是对演员演技的巨大考验。她在舞台上自如地切换角色,将老婆婆的乐观、倔强、孤独以及对子女的无尽包容与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充满了感染力,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老婆婆的人性之光,悄然叩响观众的心灵之门。
《二月廿九》是一部关于家庭、亲情与爱的启示录。在当今社会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这部剧的上演无疑具有更为深远的现实意义,它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温暖;它让我们明白,亲情是世间最珍贵的财富,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割舍与家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这,是这部剧带给社会的温情之光。
(作者为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