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天,东莞→兰州,52岁老男孩乐在“骑”中|莞邑人物周刊

作者 薛屏;何绮莹;孙沛川 2025-09-04 06:31

“东莞到甘肃,第十八天,终于到了中山桥,胜利!”前不久,来自东莞高埗的吕胜强刚刚完成了从东莞到兰州为期18天的长途骑行之旅,他沿途每日用东莞话介绍行程的骑行短视频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关注,没有复杂的运镜,没有华丽的语言,靠着朴实的剪辑,吸引了上百万流量。

“你不要看我长得比较显老,其实我是禾秆冚珍珠(“将珍贵的东西藏在下面”之意),虽然打不死只牛,但是那只牛都走不赢我。”视频中的吕胜强满脸白色胡须、皮肤晒得黢黑,透出一股坚韧不拔的气质。正如他的视频号简介中所写到的“老男孩,喜欢骑行”,尽管已经52岁,但他却依然活力不减。过去的11年里,他用车轮丈量着祖国山河,践行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吕胜强发布的短视频。

吕胜强发布的短视频。

11年车轮丈量山河

2014年是吕胜强骑行故事的起点。那时他还在东莞一家鞋厂做报关工作,偶然读到中国台湾作家谢旺霖创作的旅行文学作品《转山》。书中记录了从云南丽江骑自行车前往西藏拉萨的三个月旅程。“人家在那么难的条件下都能坚持,我也想试一下。”这个念头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生了根。

那时吕胜强经常在户外跑步锻炼,虽然没有骑行经历,“我当时41岁,对自己体能还是有信心的”。后来,他在当地的单车铺买了人生第一辆山地车。吕胜强记得,出发去西藏前一个月,为了提前适应长途骑行,他每天下班后绕着东莞水濂山水库练体能。

那年夏天,吕胜强独自踏上从云南丽江踏上前往西藏拉萨的骑行路。20天的行程里,他第一次体会到“征服自己”的意义。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口,他顶着寒风骑了三个小时,每蹬一下都要费尽全力,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在下巴尖结成小冰晶。“当时真想放弃,推着车走几步都觉得累。”可当他终于骑到山顶,看到云海在脚下翻滚,远处的雪山闪着微光时,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那一刻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像是战胜了自己心里的一座大山。”他说。

吕胜强(右一)在骑行路上遇到的小朋友。

吕胜强(右一)在骑行路上遇到的小朋友。

从那以后,骑行成了吕胜强生活的固定“节目”。每年他都会提前规划路线,利用假期去远方:和家人一起环海南岛沿着海岸线骑行,每天听着海浪声出发,看落日把海水染成金色;在317川藏线与一群大学生骑友齐出发,“我们路上约着目的地见,他们朝气蓬勃的样子,让我也觉得年轻了不少。”

“在安全的前提下,我更倾向于走小路,在新的环境更会留意身边的景色。”吕胜强说,有一次在骑行,他偏离导航走了一条乡村路,那番景色至今难忘。

吕胜强在骑行路上。

吕胜强在骑行路上。

还有一次在丽江至大理的路上,吕胜强和一位骑友同行。那位骑友是爆发型选手,骑得飞快,吕胜强为了追上他,在下坡时没控制好车速,连人带车摔在路边的草地上。“当时膝盖擦破了皮,车把也歪了,骑友赶紧停下来帮我处理伤口。”吕胜强说,那次教训让他记到现在:“骑行不是比谁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从那以后,无论和谁同行,他都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再也不盲目追赶。

2024年,吕胜强经317川藏北线骑行到达拉萨。

2024年,吕胜强经317川藏北线骑行到达拉萨。

一场与自我的挑战

今年8月,吕胜强和6位骑友从东莞出发,计划20天内骑到兰州。可刚进入江西,就有骑友因为体能不支放弃,接着又有人因为家里有事中途退出。到了第四天,队伍里只剩下他一个人。“每个人骑行节奏不一样,我现在已经很习惯,也很享受一个人在路上。”吕胜强继续前行,每天一早查看导航,心里有数后便出发,中午在路边小卖部补充能量,晚上到达目的地找到民宿住下。最终,他如期抵达兰州,心里满是骄傲:“这远非一次简单的体力挑战,更是一场穿越历史烟云,对话自然山川的体验。”

今年8月,吕胜强骑行到达兰州。

今年8月,吕胜强骑行到达兰州。

11年里,吕胜强换了6辆自行车,从最初的山地车到后来的公路车,每一辆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他还养成了拍视频的习惯,317川藏线的雪山、独库公路的峡谷、环海南的沙滩,都被他用手机记录下来。晚上住在旅馆时,他就坐在桌前剪辑视频,自己配音,把沿途的风景和心情分享到网上。“一开始只是想留个纪念,没想到后来有很多骑友看,看到大家给我点赞鼓励我心里很高兴。”吕胜强笑道,去年11月参加七彩云南格兰芬多自行车节时,他还遇到了几位看过他视频的骑友,大家一路互相鼓励,完成了200公里的挑战。

家人的态度,也从最初的担忧变成了加入。“刚开始老婆虽然担心但还是很支持我,后来她看到我每次回来都精神饱满,还会跟她讲路上的故事,也试着和我一起骑行。”吕胜强说,“环线的骑行基本都是和家人一起的,儿子很小的时候就跟我们去独库公路骑行。”

吕胜强(右一)与家人在海南环岛骑行。

吕胜强(右一)与家人在海南环岛骑行。

在东莞,吕胜强也有一群志同道合的骑友。“我们群里有接近300人,周末的时候,他们会一起去同沙水库、大岭山骑行,有时候还会组织去外地骑行。”他说,“东莞的骑行环境特别好,尤其是同沙水库,周一到周五去骑,人少车少,特别舒服。”吕胜强说,每到周末,路上能看到很多骑友,有大学生,也有像他一样的中年人,大家遇到了就打个招呼,有时候还会一起在路边休息,分享各自的骑行经历。

吕胜强在兰州。

吕胜强在兰州。

记者手记

运动与生活的双向奔赴

如今,吕胜强依然保持着每周骑行的习惯。清晨的东莞,总能看到他的身影:穿着骑行服,戴着头盔,骑着车穿梭在城市的道路上,或者沿着同沙水库的绿道前行。“骑行对我来说,不只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让我看到了更美的风景,认识了很多朋友,也让我更了解自己。”吕胜强说。

在东莞,运动早已不是少数人的爱好,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从清晨的骑行绿道,到傍晚的体育馆,从周末的徒步山林,到各类体育赛事,这座城市用完善的设施、浓厚的氛围,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运动快乐,也让更多人在运动中,感受到生活的活力与美好。

采写:南方+记者 薛屏 何绮莹

设计:孙沛川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李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