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浪潮中,科技企业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然而,“高技术、高成长、轻资产”的特质,使它们在传统金融体系面前常常陷入“融资难、融资慢”的困境。
面对这一现实情况,建设银行珠海市分行(下称“建行珠海分行”)不再固守砖头抵押和静态财报的旧范式,而是将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以数字赋能为核心,重塑科技金融服务的“内核引擎”,走出了一条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科技金融新路。
从“看懂”到“看透”
“多维评价”让企业真实价值被看见
过去,银行信贷大多依赖传统的“三张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但这种基于历史财务数据的评估方式,往往难以准确衡量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成长潜力。很多技术领先、市场前景广阔的企业,由于尚处研发投入期、利润表现不佳,反而被拒之门外。
为此,建行珠海市分行引入并持续优化“科创企业多维评价体系”,跳出单一财务维度,整合知识产权、科技资质、研发能力、人才结构、产业链地位、政府支持、投融资记录等上百项指标,通过智能算法对企业进行M1-M10的精准分级。这意味着,哪怕企业暂时亏损,只要掌握核心专利、拥有稳定研发团队、具备真实技术订单,依然能获得高评级和信贷支持。
例如,珠海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虽在财务表现上并不突出,但其作为SAP金牌合作伙伴、服务华为和国家电网等头部企业的能力,被系统精准捕捉并转化为信用资产,最终成功获批3000万元信用贷款,真正实现了“凭技术拿贷款”。
与此同时,针对科技企业普遍存在的“知识产权评估难、慢、贵”问题,建行珠海市分行率先运用总行科技成果,建立起知识产权内部智能估值系统。该系统可对专利进行自动化评价与价值测算,大幅压缩评估时间与成本。
珠海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是这一创新的受益者。通过行内系统对其发明专利进行快速精准估值,银行以其知识产权作为质押担保,通过其科技成果价值、企业专利质量等科创能力,短时间内完成7000万元贷款的审批,让“知产”变“资产”,不再是一句口号。
通过构建以“多维评价”为决策中枢、以线上平台为服务触手的数字金融新体系,建行珠海市分行不仅实现了对科技企业从“看不懂”到“看得懂”“看得透”的跨越,更真正成为科创企业成长路上的“陪伴者”和“助推者”。
智能风控+线上触达
打造“主动型、敏捷化”金融服务新体验
数字赋能不仅体现在“贷得准”,更体现在“管得稳”“服务快”。
在风控方面,建行珠海市分行构建了一套基于大数据的动态监测与预警机制。系统实时捕捉企业的订单变动、纳税情况、司法涉诉、专利状态等多维信号,实现对潜在风险的早识别、早预警、早干预。这使得银行在敢于支持早期科技企业的同时,也能保障资金安全,“既放得开,也管得住”。
更值得关注的是,数字系统也推动服务模式从“被动审批”转向“主动发现”。当系统监测到企业获得重大合同、知名机构投资或政府奖补时,会自动推送讯息,客户经理可第一时间对接,提供“科技投贷联”等定制化金融方案,真正实现“钱找企业”的转变。
在服务体验层面,建行珠海市分行借助“建行惠懂你”APP,将“善新贷”“云税贷”等多款产品线上化、移动化。企业法人通过刷脸认证、一键操作,几分钟内即可完成从测算、申请、审批到提款的全流程,彻底解决了科技企业“短、频、急”的融资痛点。
系统还会根据企业的“多维画像”智能推荐最合适的产品与优惠利率,实现“千企千面”的精准服务,极大提升融资效率与企业获得感。
数字赋能,重塑的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一种金融服务理念与生态。在这场没有终点的创新长征中,建行珠海市分行正以数据为引擎,以技术为桥梁,持续为更多科技企业注入金融活水,陪伴它们跨越低谷、奔赴星辰大海。
撰文:谢静怡
通讯员:张嘉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