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准为民坐标 筑牢执政根基 新时代密切党群血肉联系的三重维度

2025-07-03 17:11

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党自我革新、自我提升的关键举措,更是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抓住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一关键,从宗旨立场、群众路线、基因传承三个维度着力,在恪守为民初心、凝聚奋进合力、永葆政治本色中筑牢党长期执政的坚实根基。

恪守“为了人民”根本宗旨,始终站稳人民立场

任何一个政党都有自己的方向目标和价值追求,为谁立命、为谁谋利始终是关乎政党性质与道路选择的核心命题。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并为之不懈奋斗。回顾党的历史,从革命战争时期党带领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建立新中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再到改革开放时期党带领人民推动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带领全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奋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风建设要校准价值坐标,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一是要牢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党员干部要清醒认识到手中权力与所处岗位源于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必须有权力来自人民的自觉,始终服务于党和人民的事业,绝不能以权谋私。二是要求真务实,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强调“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党员干部要走出机关,深入基层,倾听人民呼声,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三是要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事业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事业目标。全党同志要牢记“三个务必”,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不图虚名不做虚功,不断提升干事创业的能力本领,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汇聚“依靠人民”磅礴伟力,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紧紧和人民站在一起,是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从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

重视调查研究,了解群众需求。中央八项规定将“改进调查研究”摆在首位,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作风建设的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作风建设的第一需求”。党员干部要用好“四下基层”这个好传统,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需求,准确识别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找到作风建设的着力点。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将作风建设的成效切实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坚持问计于民,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要建立健全问计于民的群众参与机制,通过村民议事会、民主恳谈会、网络问政等方式,汲取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力量,变“少数人说了算”为“与群众商量办”,形成推动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合力。

坚持开门教育,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评判。人民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党组织和党员身处人民群众之中,作风建设成效如何,党员干部作风是否有明显进步,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无论是查摆问题还是集中整治,都不能“关起门来自说自话”。坚持开门教育,将党内监督与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形成人人能监督、事事可监督、时时能举报、结果能查询的良好氛围;强化监督结果运用,将群众监督结果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作为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让不正之风无处遁形。

切实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通过互联网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既要将“键对键”作为“面对面”的延伸,更需以机制创新打通双向互动链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收集—研判—处置—反馈”闭环机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破除指尖形式主义;通过情感联结,以“网言网语”实现平等对话,在“云端”密切血肉联系。

赓续“服务人民”红色基因,永葆人民公仆政治本色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需要党员干部准确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摆正自己的位置。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在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对党群干群关系的深刻认知。毛泽东说,“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应该“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任何党员、干部,只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当官做老爷的权力”。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长征路上“半条被子”的鱼水情,到红旗渠“誓把山河重安排”的奋斗志;从焦裕禄治沙的为民情怀,到黄文秀扶贫的青春担当,服务人民的精神血脉代代相传。

永葆人民公仆政治本色,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也是党与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关键所在。我们党是工人阶级和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 这既是对党的干部作用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党的干部的严格要求。历史与实践反复证明,唯有擦亮公仆本色,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永葆人民公仆政治本色,必须坚决破除“官本位”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党员干部忘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干部是人民公仆”的根本观点,有的官架子很大,对群众指手画脚、发号施令,有的工作懒散,视群众的事为“麻烦事”,能推就推。这些损害党的威信和形象的作风问题,究其根源,在于“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错位、扭曲。要加强党性修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正确处理好公与私、义与利、是与非、正与邪、苦与乐这五大矛盾。要增强公仆意识,时刻牢记权力来自人民,不能将权力私有化,自觉抵制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当好新时代的人民公仆。

【作者】邓小丹(广东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义丰(广东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频道编辑】周丽娜 莫群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郭芳 蒋玉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编辑 周丽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