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繁琐的跨镇建产业园手续,现在可以“一网通办”了!汕尾陆丰市三甲海通电子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陈锡群对“三甲”一体化发展的成果赞许不已,“我们公司的注册地在甲子镇,但产业园建在甲东镇,随着三镇之间的行政壁垒被打通,我们办理各项事务的时间和人力成本降低了许多,加快了我们项目落地的速度。”
陆丰市甲子镇、甲东镇、甲西镇,地缘相邻、方言相通、习俗相近,合称“三甲”地区。长期以来,三镇“各自为战”,资源难以有效整合,规划难以协同布局,“三甲”地区面临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短缺、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缓慢等问题。

甲子镇沿江路。资料图片
为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今年4月以来,汕尾着力推动“三甲”一体化发展,以党组织联建构建协同治理新架构,以资源整合与产业互补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以协同破解民生短板提升整体福祉,最终完成从“各自为战”到“组团共富”的跃升,为汕尾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
机制架构怎么建?
三镇协同实体运作
随着揭普惠高速南延线东港互通主线桥最后一片预制箱梁落位对接,工程进入冲刺通车阶段。该项目部驻地在甲子镇,施工范围集中在甲西镇,涉及施工区域内供水管道的迁移。过去,因权责不清导致进度缓慢,随着今年4月组建临时联合党委,对三镇的人、财、物实施统一领导、调配和管理,工程速度有了极大提升。
“联合党委不是简单拼凑,而是要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治理一张网;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不打破行政区划的前提下,强化统筹协调功能。”联合党委书记郑俊腾说。
陆丰市委牵头成立的“三甲”地区临时联合党委,设委员9名,由陆丰市政协副主席、甲西镇党委书记任党委书记,其余二镇党政正职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兼任委员,构建起“市委领导+镇级执行+部门支撑”的新型治理架构。

甲东镇瀛江碧道。资料图片
产业民生怎么融?
资源整合链条互补
走进甲东镇五金配件产业园电镀废水处理站项目,施工人员正争分夺秒抢工期、赶进度,为项目按下加速键。五金产业是陆丰市甲子镇传统特色产业,但因甲子镇面积小,制约了五金塑料加工产业发展。
“最愁的是电镀环节外流!”陆丰市宏冠五金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李晓峰告诉记者,由于本地缺乏空间建电镀厂,产品需运往外地加工,平均生产成本增加了50%以上,严重削弱了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这一瓶颈正在被逐步打破——与甲子镇一江之隔、土地资源充足的甲东镇成为产业转移的不二之选。2023年3月,规划总面积近54公顷的“三甲”五金配件产业园拔地而起,13栋厂房已开工建设。该产业园以五金制品制造及加工为主导产业,由万洋集团投资建设电镀万洋众创城项目。去年年底,产业园配套的电镀废水处理站破土动工,为17家进驻园区的企业解决“心病”。
不仅是产业融合加速发展,民生项目也因融合惠及更多居民与企业。
“甲西镇、甲东镇灌溉用水比较紧张,限制了农业的发展。”陆丰市瀛泓渔农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炯标反映的,正是长期困扰三甲地区的缺水难题。
随着“三甲”一体化加速,这一民生痛点被列入“三甲”一体化重点攻坚清单,甲子自来水厂扩容工程正在加速推进,供水管网全域覆盖工程已启动设计,将通过新建泵站、铺设跨镇管网,彻底打通供水障碍。
“一体化不是简单做加法,而是要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资源最优配置。”郑俊腾表示,随着《陆丰市“三甲一体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5—2035年)》编制完成,三镇将沿着瀛江轴线打造“一江两岸、港产城一体”的发展格局,形成“15分钟公共服务圈”,让区域一体化成果真正惠及所有居民。
南方+记者 陈欣欣 汪旭莹 魏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