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如何用一座城的温暖点亮万企创新的星辰大海?

作者 崔璨 2025-10-31 10:51

从华为鸿蒙破茧成蝶,到比亚迪新车驶向全球,再到新凯来携新惊喜亮相湾芯展……2025年的深圳依然是中国企业家精神最炽热的燃点。这里,每平方公里土地孕育着近千家商事主体,每分钟都有创意在破土、技术在迭代、梦想在生长。

当“深圳企业家日”的聚光灯再次点亮,这座以“敢闯敢试”刻入基因的城市,正在用一场跨越体制、贯通山海、直抵人心的温暖叙事,向每一位为特区发展挥洒热血的企业家致敬。

深圳企业家日的设立,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座城市与企业家群体的庄严约定。在第七个"企业家日"到来之际,我们探寻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致敬,更是一场始于改革基因、成于相互成就的命运交响。

在深圳,服务企业家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而是以统战思维贯通资源链接、以法治精神筑牢发展根基、以创新理念激活消费浪潮的系统工程。

当民营企业家们用占全市90%以上的商事主体、近70%的进出口额撑起这座城市的经济天空,深圳回馈给他们的,是全方位的价值认同、立体化的成长支持、国际化的机遇空间。

土壤

“民营企业家福地”成色更足

在2023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九届夏季高峰会上,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轮值主席、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表示:“在我心目中,深圳是一个走向未来的象征,是民营企业家的福地。”这一高度评价,不仅源于深圳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和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更得益于其持续优化、富有温度的营商环境所构筑的“软实力”支撑。

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土壤,更是衡量一座城市竞争力和开放度的重要标尺。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第一城,深圳始终将优化营商环境视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坚持与企业“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通过构建“走访+座谈+诉求办理”常态化服务机制,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推动解决经营难题,真正成为民营企业信得过、靠得住的“贴心人”。

一直以来,“深圳企业家日”和“企·航”等品牌活动持续升级迭代,已成为深圳亲清政商关系建设中的亮丽名片。这些活动融合政策宣讲、资源对接、司法助企、金融赋能等多维度服务,不仅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更在全社会营造出重商、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深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市场主体获得感为评价标准,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不断擦亮“民营经济最佳栖息地”的城市招牌。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深圳率先在全国探索“商会+司法”调解模式,市工商联与市法院、检察院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协同开展民企知识产权保护、合规建设、纠纷化解等12项重点行动,为民营企业筑牢法治“保障网”。这一创新机制将商会的调解优势与司法机关的专业权威有机结合,实现了涉企纠纷高效化解、经营风险有效预防,已成为全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标杆性实践。

金融是滋养实体的活水。面对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需求,深圳多措并举开展“金融暖企”行动,通过深化银企对接、创新金融产品、建立绿色信贷通道等方式,推动金融机构为企业量身定制服务方案。特别是对科技型企业和受外部环境影响的出口企业,深圳协调各大银行实施精准滴灌,保障不抽贷、不断贷,助力企业缓解融资压力、把握市场机遇,为实体经济稳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动能。

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创新,从法治护航到金融赋能,深圳统一战线正以系统思维和整体合力,打造营商环境“深圳样板”,让俞敏洪所说的“民营企业家福地”成色更足、底色更亮。这座城市用持续优化的制度环境和无微不至的企业服务,向每一位创业者、企业家传递着信心与温度。

雨林

从"一枝独秀"到"万木峥嵘"

人们习惯于将深圳与华为、腾讯、比亚迪这些“参天大树”联系在一起,但深圳经济的真正韧性与魔力,源于其精心构建并持续进化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在这里,顶天立地的世界500强与铺天盖地的“小巨人”、“隐形冠军”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从阳光、土壤到水循环的共生体系,共同构成了一个任何外力都难以摧毁的有机生命体。

这片“雨林”的繁茂,首先体现在其庞大而精细的“物种多样性”上。

截至2025年,深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已突破850家,这个数字约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位居全国前列。它们如同雨林中的特色物种:有的专注研发比头发丝还细的微型医疗器械,有的攻克了工业母机的核心控制算法,有的则成为了全球消费电子品牌背后无声的“芯片守护者”。

深圳的产业培育逻辑,其精髓不在于培育几棵孤立的参天大树,而在于营造一整片生机勃勃的生态——让蕨类、藤蔓、灌木各得其所,相互依存。

走进一家典型的“小巨人”企业,你可能会发现,它的客户名单里既有华为这样的巨头,其核心部件又由园区另一家更小的“隐形冠军”提供,而它的技术解决方案,可能正通过腾讯云的平台服务着上千家下游企业。这种高度密集、自我强化的产业生态链,是深圳最核心的护城河。

其次,这片“雨林”的勃勃生机,源自其强大的“内部循环”与“代际传承”能力。

阳光雨露如何精准滴灌?深圳的“企·航”计划等平台,正扮演着“生态催化剂”的角色。它不仅仅是组织参观,更构建了一套“传帮带”机制。在“新生代训练营”中,一位65后的制造业巨头会向95后的AI创业团队分享他穿越数次经济周期的经验与教训;而年轻的创业者则反向为传统工厂导入AI质检模型,将产品不良率一举降低35%。一位参与活动的年轻CEO感慨:“这不仅是单向的帮扶,更是双向的奔赴。我们为前辈注入‘数字化基因’,他们为我们夯实‘制造业根基’,这是真正的价值共创。”

除了内部循环,政府对“土壤肥力”的持续改良同样关键。深圳率先构建的“全链条上市服务机制”,为“小巨人”们开辟了从私募股权融资到创业板、科创板的“绿色通道”。

截至2025年上半年,深圳已有超过50家“专精特新”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形成了强大的标杆效应。这套组合拳意味着,一家初创企业从破土而出到枝繁叶茂,其每个成长阶段都能在深圳找到合适的“养分”。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片“雨林”还具备强大的“跨境光合作用”,对全球创新要素形成强烈的“气候吸引力”。

“归·家”计划已服务海归人才超34万人次,其成功不仅在于规模,更在于精准。它针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定向吸引顶尖人才,并提供了从第一笔科研资助、第一间人才公寓到第一个客户对接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而2025年启动的“同·行”计划,则直接将“侨”的桥梁架向了非洲这片“未来大陆”,已达成合作意向金额1.28亿美元,帮助深圳的无人机、智能光伏产品在新兴市场占据了先机。

一位从硅谷回国的博士点出了核心吸引力:“在硅谷,你有一个改变世界的想法;在深圳,你能把这个想法变成改变世界的产品。 这里不仅拥有‘下楼就能配齐所有零部件’的产业链效率,更拥有一种‘让创新发生’的确定性。政府的角色不是管理者,而是与我们共担风险的‘首席服务官’。”

如今,这片“雨林”仍在不断扩展其边界。

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前沿探索,到“工业上楼”模式为实体经济守住低成本空间,深圳正以持续的制度和空间创新,确保这片生态不仅今天繁茂,更能孕育明天的参天大树。

在这里,每一家企业,无论大小,都能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向上生长,共赴未来。

共生

一座城与一群人的"彼此成就"

深圳与企业家的关系,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服务与被服务”,升华为一种价值共创的“命运共同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圳企业家日”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象征:它不仅是城市的致敬,更是双方的一次年度“对表”,校准共同发展的节奏。

这种共生关系在深圳的产业规划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比如,当深圳提出产业规划时,从来不是政府闭门造车,而是与企业家们进行了多轮磋商后的成果。这种深度参与让企业家从政策的旁观者变成了制定者,真正实现了"同频共振"。

深圳与企业的共生还体现在共同开拓新赛道上。在低空经济这个全新领域,深圳政府负责搭建基础设施和政策框架,企业则全力推进技术研发和商业化应用。2025年,深圳完成全球首个全市域级空天地一体化低空通感网络覆盖,为大疆、丰翼科技等企业提供了最佳的试验场。一位行业观察者指出:“政府和企业就像创业合伙人,政府搭建平台,企业负责唱戏,风险共担,成果共享。”

更为深层的是价值观的共鸣。深圳的"敢闯敢试"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同频共振,深圳的"开放包容"与企业家的"全球视野"相得益彰。

这种共生关系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2025年上半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45%,民营企业贡献了其中近七成的份额。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企业不仅在深圳扎根,更带着深圳的印记走向全球——目前,深圳企业已在全球14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将深圳的创新模式复制到世界各地。

从2018年营商环境1.0改革到2025年的6.0版本,从"放管服"到"全周期服务",深圳对企业家的尊重已融入城市基因。这座城市用行动诠释:最好的致敬不是掌声与鲜花,而是持续优化的制度环境、精准有效的政策支持、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

当晨曦再次照亮深圳湾,又一批创业者带着梦想踏上这片热土。他们中或许有人会成为明天的任正非、马化腾、王传福,或许会在专精特新的道路上成为隐形冠军。无论如何,他们都知道,在这座城市,他们的梦想不会被辜负,他们的奋斗将被珍视。

深圳与企业家的这场"双向奔赴",正汇聚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向着更加绚烂的明天,奔腾不息。在这里,城与人的故事,永远都是现在进行时。

南方+记者 崔璨

编辑 王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