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超级枢纽“上新”,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投运

作者 郎慧;梁文祥;谭超 2025-10-30 11:49

五条跑道并驾齐驱、三座航站楼撑起广州门户枢纽。10月30日,历经五年建设,作为国家、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正式投入使用,将成为引领粤港澳世界级机场群、支撑交通强国战略的国际航空枢纽。

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是广州发展的新引擎和动力源。从主体工程建设到安置配套提升,再到临空产业导入,广州坚持以人民城市理念打造民生工程,依托重大项目助推产业升级,发展五大产业集群,汇聚龙头企业,全力推动“枢纽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带动北部增长极乘风起飞,进一步赋能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零换乘”空铁联运枢纽

作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广州是全国三大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之一。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提升广州和深圳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实施广州、深圳等机场改扩建”。这一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首破7000万大关,达7338.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92万吨,均位居全国第三,且增速均高于排名前二的机场。其中,旅客吞吐量距离世界前十仅一步之遥。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项目对于增强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强化广州国际航空枢纽、推动交通强国战略目标实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动力源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项目建议书,8月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囊括两条4E级跑道——西二跑道(第四跑道)、东三跑道(第五跑道),一座航站楼——T3航站楼,同步在T3航站楼前建设综合交通中心,引入地铁、城际、高铁等轨道交通线路,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零换乘、一体化”空铁联运交通枢纽,建设东四、西四指廊等。

根据民航局批复的机场总体规划,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定位为引领粤港澳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支撑交通强国战略的国际航空枢纽。机场按照2030年飞机起降77.5万架次、旅客吞吐量1.2亿人次、货邮吞吐量380万吨、用地面积约35.17平方公里进行规划,2045年飞机起降87万架次、旅客吞吐量1.4亿人次、货邮吞吐量600万吨、用地面积约41.94平方公里进行规划。

伴随着三期扩建工程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将进入“五条跑道、三座航站楼”超大规模运行时代,助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加速形成。同时汇聚航空、高速公路、高铁、城际等多种交通工具,天空、地面联结成一个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携手广州国际港推动广东、广州在全球物流产业链供应链地位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广州速度”筑造大湾区门户

2020年9月27日,总投资537.7亿元的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主体工程开工建设。按“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精心组织,落实“三年工程两年干”工作部署,在广东省、广州市的强力推动和协调保障下,广东省机场集团用5年时间新建两条跑道和一座T3航站楼以及相关配套设施。

其中,T3航站楼于2021年6月26日开工,仅用4年多的时间,一座“羊城花冠”的地标性城市门户形象已然成型,将打造一个主题特色鲜明、流程体验便捷顺畅、服务智能人性、拥有高品质空间的人文景观及服务体系。

T3航站楼。

T3航站楼。

T3航站楼在设计上突出机位多、效率高的功能。航站楼造型上收窄东西两翼,结合H型与X型的组合优势,使得T3航站楼更像是一座地面上的“小蛮腰”。这一设计有利于缩短旅客从T3航站楼中央区域至四个指廊登机口及中转流程的平均步行距离,既满足旅客快捷乘机的需求,提升了旅客候机乘机的舒适度,也实现更多机位同时独立运行,达到空侧运行效率最优的目的。

与T3航站楼一体化设计的,是轨道交通上方设置值机换乘大厅及综合交通中心。轨道交通出港旅客同层值机及行李交运,也同层换乘其它轨道交通,快捷高效。航站楼到港旅客在首层平层衔接交通中心,与各类公共交通无缝衔接,非常便捷。

T1、T2航站楼现有广州地铁三号线,T3航站楼还将引入穗莞深城际、广河高铁、广珠(澳)高铁和芳白城际、广州北站至机场旅客捷运系统,将实现从白云机场20分钟内到达广州火车站或广州白云站,30分钟内通过空港大道、机场第二高速等高快速路到达老城区和天河中心区,快速接驳大湾区及省内城市。

T3航站楼交通中心总体规划图。

T3航站楼交通中心总体规划图。

“新基建”实现智慧出行、智慧运输

结合多种绿色三星技术手段,T3航站楼将打造为绿色航站楼,建造适应岭南气候特点的屋面飘檐,幕墙电动外遮阳百叶,将有效降低建筑能耗。依托“新基建”,T3航站楼将充分运用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智慧服务、智慧运行、智慧管理,满足未来民航运输“全自动、无人化”发展需求。

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主体工程依托地方与行业的智能建造试点,成立智能建造中心,将“四型机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品质工程”等要求贯穿到工程建设过程中,根据智能建造及智慧运维需求制定全生命周期BIM技术应用方案,实现BIM技术在规划、施工图设计、施工深化设计、关键工序模拟、竣工验收、运维等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实现全员、全专业、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建造实施应用,并打造基于BIM的不停航施工成套技术,是国内首个全面应用智能建造技术的大型国际枢纽机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广东省机场集团牵头主编民航行业BIM标准并已发布,获得国际openBIM建筑施工类大奖,有关应用列入交通运输部发布的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典型案例集,形成大型枢纽智能建造成套技术和可复制、广泛推广的BIM技术应用模式,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综合型数字建造管理人才。

在智能建造技术的加持下,白云机场三期扩建主体工程把对机场正常运营的影响降至最低,实现“建运一体”:扩建工程期间,白云机场连续四年实现旅客吞吐量全国第一、货邮吞吐量全国第二,运行能力创历史新高。 

省在建规模最大安置区圆百姓安居梦

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安居。其顺利实施离不开广州市资金筹集和搬迁安置的支撑。

机场三期征拆安置项目作为解决临空经济区实施征拆安置需求的超大型基础设施示范项目,涉及白云、花都、天河3个行政区、11个街(镇)、55条村,动迁村民约1.9万户、7.6万人。项目规划建设15个安置区,建设量近1000万平方米,是广东省在建规模最大的安置区项目,也是我国民航史上规模最大的单体安置项目。项目共建设安置房653栋(约5.7万套),规划建设学校42所,提供学位超4.8万个,建设养老设施7处,可提供床位超600个,修建92段市政道路。

平西安置区一期。

平西安置区一期。

广州市采用“指挥部+公司”模式,以建设指挥部为顶层统筹主体,以建设管理单位为核心执行抓手,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强大统筹力和企业运作的高效执行力,实现了需要多部门协同调度的重大项目从“各自为战”到“高位推进”的转变。

龙口安置区。

龙口安置区。

征拆安置项目全面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实现重大项目“一张图”系统推进。项目立项按“保主体、保刚需”原则,征拆安置工程分期立项保障规划先行;建设上践行“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理念,安置区住宅全部采用装配式建造,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创新应用,在国内率先实现七大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的集成应用,助力广州“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产业加速发展;项目聚焦“创国家优质工程,建设幸福优质社区”核心目标,通过源头管控有效控制成本,已斩获国家级奖项58项,省级奖项43项。

南方安置区。

南方安置区。

多管齐下,机场三期安置区项目跑出了“机场速度”、干出了“机场品质”。2020年6月28日,机场三期首开区安置区正式开工,开创了全国安置区早于主体工程建设的先例,实现了“当年立项、当年开工、当年首批安置房封顶”目标。

保良北安置区。

保良北安置区。

2022年11月29日,机场三期15个安置区全面动工,实现从前期起步到全面实施的战略转换。安置房回迁采取新模式,将现楼、期楼一并纳入摇珠房源,采用“先摇顺序、再摇房号”两步法摇珠方式,通过现场公证,全程录像等方式,确保摇珠分房活动阳光公开,切实让搬迁群众“住得进、住得好”。

竹三安置区。

竹三安置区。

2023年4月12日,机场三期首批安置房正式交付,树立了国家重点项目“边征拆、边建设、边交楼”的良好示范。2025年,安置区将实现安置房全面封顶,其中516栋竣工交付使用,公建配套同步建设移交。

小㘵-平山安置区。

小㘵-平山安置区。

从好房子,到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广州围绕安置区构建“全龄友好型”公共服务体系,覆盖教育、行政管理、公共服务、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公园、福利、市政公用和商业服务8大类型服务设施,实现“15分钟教育圈”、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

向“产业枢纽”“开放枢纽”迈进

在这里,广州开创了多个第一:全国已建面积最大的PPEFF体系项目、广东省首个PPEFF体系示范工程——龙口-小布安置区养老院项目,广州市首个CMC体系示范工程,广州市首个钢结构装配式住宅项目,广州市首个SPCS体系示范工程……

机场三期安置区项目养老院。

机场三期安置区项目养老院。

在这里,更开创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联动城市有机更新的“广州路径”。广州以产城融合为导向,推动成片连片综合开发,成功带动机场周边39条村的改造开发。

以空港门户——高增村为载体,把噪音治理与城乡建设高效统筹,深度挖掘枢纽经济平台性、聚集性特征,放大国际开放优势,重点聚焦商贸会展、都市消费、临空科创、现代物流等临空经济核心产业,构建“北港南城”空间肌理,赋能“港产城一体化发展轴”,缝合城乡界面,实现居住环境、空间形态、功能开发、社会管理、产业发展和历史文化传承的综合提升效应。

以征拆安置项目先行启动区——平西安置区为试点打造面向国际航空大都会建设的岭南特色“未来社区”样板,聚焦“住有所居 多元包容”,瞄准居民需求,通过公共服务“集成性”落地、社区治理“现代化”推进、物业管理“可持续”运营,打造集智慧健康站、托育服务设施、养老服务设施、老年食堂、妇儿服务驿站等设施于一体的未来社区公共服务矩阵。

以社区事务统筹管理、流程再造、智能服务为目标,优化提升“项目、服务、楼宇、共治”等功能;筹集富余安置房用作保障性租赁住房破解人才安居难题,深度围绕周边航空公司、临空产业人才需求开展租赁住房和服务场景设计运营,实现职住平衡、城有所融。持续提升安置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化水平,让群众真正实现从“安置居住”变为“安享生活”,为重大设施建设带动城市发展探索出新的模式。

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通过留用地开发和噪音区搬迁等,为临空产业转型升级布局预留近10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这些土地资源规划清晰、配套完善,是发展高端制造、总部经济、仓储物流等产业的稀缺优质资源,能确保重大投资项目“落地即开工”,为临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远超想象的物理承载,为未来战略性产业预留了充足弹性,助推广州北部从“交通枢纽”向“产业枢纽”“开放枢纽”迈进。

采写:南方+记者 郎慧 谭超

摄影:南方+记者 梁文祥

通讯员 祝健轩

编辑 张晓晨
校对 吴荆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