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看见老城的“逆生长”
珠水映金秋,澎湃的心潮在羊城大地律动。
晨光掠过越秀山镇海楼,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火炬在千年城脉上传递,串联起五羊石像的古老图腾与海心沙的现代舞台;
五条跑道整齐排列、三座航站楼赫然矗立,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枢纽能级跃升,巩固了广州链接全球的“超级门户”地位;
今年前三季度,广州经济实现“U型反弹”,“3+5”战略性新兴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超35%,展现出强劲新动能;
……

白云机场“羊城花冠”绽放。图源:白云机场发布
这是一座城市的共同奋斗,也是面向未来的崭新起点。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广州以“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的昂扬姿态,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奋力开创广州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十五运会即将开幕,广州向八方宾客展示着老城新活力、开放新格局、实体经济新气象。新的赶考路上,广州正朝着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阔步迈进,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前列、挑大梁、作贡献。
让城市记忆永驻,让乡愁根脉长存
水清岸绿的荔枝湾,水网交错编织着西关的水脉、城脉、商脉,广州旧城肌理随之舒展、蔓延开来。
坐落于此的永庆坊,曾经杂乱的电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被规整地“藏”入麻石路下;屋檐下新增与街巷风格相融的坚固雨棚;商户招牌既保留特色又契合西关风情。不远处,粤剧艺术博物馆内,老戏迷与身着汉服的年轻群体共赏金曲。

在永庆坊,岭南建筑风格得以大规模保留或复现。图源:广州荔湾发布
今年国庆假期,永庆坊接待游客87.38万人次,较2018年的4.8万人次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从人居环境的“精细绣花”到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市井烟火与时尚活力交织,让广州历史文化街区魅力长存。
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
广州不仅是一座越长越现代的大都会,也是一座底蕴深沉的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在城市更新中始终坚持“绣花”功夫,注重文化传承与功能提升。
老旧小区改造,是为了让城市界面焕新,更是为了通过“补短板、强基础”提升居住品质。因地制宜铺设透水砖,推动增绿补绿,盘活闲置或低效用地,植入体育健身设施……截至今年8月,广州全市完成改造1233个老旧小区,惠及93.84万户家庭、300.29万名居民。
一系列的“微改造”,正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写照。这一理念增益了人民福祉,带来了绿水青山,绽放了美丽花城。

荔枝湾涌实施“一桥一策”改造,以桥串景,突出桥与水的呼应。图源:广州荔湾发布
作为广州唯一保存的古护城河,东濠涌的整治是另一个典型。经过10余年的精准施策和综合整治,东濠涌从昔日的“黑臭河”变成水清岸绿的打卡地,惠及24.6万名居民。通过推进绿美广州生态建设,广州守望绿水青山、厚植幸福底色,构成了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局部细节。
从修复一片瓦、治理一条涌开始,广州让乡愁有枝可依,让城市记忆长存。
开放之门越开越大,合作之路越走越宽
10月21日,全球首条规模化量产的8.6代印刷OLED显示面板生产线——TCL华星t8项目,在广州黄埔区破土动工。
TCL华星的技术积淀,有其收购的韩国乐金显示(LG Display)广州制造基地的加持。深耕广州近20年来,乐金显示平均每6年多投建1座新项目,三代技术前后聚集。

广州科学城 侯沛榕/摄
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情况下,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优势更加明显。
乐金显示、埃克森美孚、西门子、联合利华等越来越多的外资外企抢抓机遇,来到广州深耕中国市场。
今年前三季度,广州新设外商投资企业7633家,同比增长22.7%。全国每新增6家外资企业,就有1家落户广州。
如今,随着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投入运营、南沙邮轮母港口岸开放,广州与世界的距离“更近一步”。

南沙国际邮轮母港
自古以来,广州便将开放的理念,刻在城市基因里。
唐朝时,天南海北商人集聚广州蕃坊,灯火通明中探商道;改革开放初,宝洁落户广州开发区,现已成为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智能制造标杆;今年2月,广州推出“城市合伙人”计划,面向全球征集“奋斗共同体”。
当创业者、科学家等人才被视为“城市合伙人”,这就不再是一种城市的单向引力,而是一场双向奔赴。
广州,旺财也旺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马来西亚斯里吉隆坡国际中学的课堂上,暨南大学校友余薇君将《静夜思》的平仄化作音符,以吟唱的方式向学生教授古老的诗句。

学子从暨南大学奔赴五湖四海。图源:暨南大学
建校119年的暨南大学,目前已建成中华文化体验展示馆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承与传播基地;完成澳门中学《中国语文》教材的编写与出版;组织“完美中华文化使者”评选活动……多措并举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大人”,一批又一批学子从广州这所被誉为“华侨最高学府”的大学,走向多种形式的国际舞台,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开放不仅是经济层面的“引进来”,更是文明层面的“走出去”。广州跨越山海的努力,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挺起科技自立脊梁
步入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600多个机器人正按照预设程序热火朝天地工作着。
“这里每53秒就有一辆车下线。”该工厂第一智造中心总装车间品质技术组组长孙涛介绍,目前工厂的年标准产能是20万辆新能源汽车。

广汽埃安“聪明”生产线。图源:企业供图
重视实体经济,走自力更生之路。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关键核心技术,纷纷立足自主研发——
国内首个AEP纯电专属平台,摆脱“油改电”桎梏;夸克电驱技术群,拥有体积减半、功率密度翻倍的优势;弹匣电池2.0安全技术,全球首次实现电池整包枪击不起火。
研发投入,是赢在未来的“先手棋”。
今年1至8月,广州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同比增长7.5%。其中,汽车制造业研发费用规模稳居工业行业之首,前8月同比增长12.2%。乘着新质生产力的“东风”,“广州智造”在自力更生中蹚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创新不只是大企业的“专利”,中小企业也能办大事。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建成全国首个“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图源:李剑锋
在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加速器,昔日的中小企业逐渐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明珞装备领衔的黄埔区高端装备集群,跻身百亿级产业集群;视源股份,这个新型显示领域的“隐形冠军”,全球每卖出10台电视就有3台使用其主控板卡;禾信仪器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质谱仪第一股”,创造中国大型尖端科学仪器出口欧美的首次纪录。
今年,广州新申报第七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评审通过数量、通过率、全国排名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累计培育639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5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在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下,一个个“小巨人”在各自领域开疆拓土,一批批“隐形冠军”“单项冠军”成为广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

作为中国唯一在北上广深均实现无人驾驶Robotaxi收费运营的公司,小马智行目前车队规模已超720辆。
11月2日,在十五运火炬传递广州站的路线中,“独角兽”企业小马智行完成全运会史上首次无人驾驶车火种传递任务。
全长11.6公里的传递路线,由粤港澳三地68位火炬手接力,每一步都如同一枚精准的时代印章,深深烙刻下这座超大城市的非凡跨越。
记忆在传承中生长,开放在融合中升华,创新在自立中超越。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征途,也是一幅永不收束的画卷。
采写:南方+记者 陈思勤 李鹏程
脚本:南方+记者 刘珊
出镜:南方+记者 刘珊
摄像:南方+记者 苏韵桦 梁钜聪
剪辑: 南方+记者 徐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