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章吟咏黄旗文脉!东城举办第十四届“五月诗会”

作者 陈琬莹 2025-05-27 17:29

“草木山石随意组合/种子宿根自成因果”“灯笼立巅”“兰溪瑞霭”……5月25日,东莞市东城街道第十四届“五月诗会”在黄旗山城市公园举行。50余名诗人以“锦绣旗峰 活力东城”为主题采风创作,用诗歌吟咏黄旗山的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

诗会规模创新高

多元形式赋能文化品牌

本届“五月诗会”由东莞东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东城宣教文体旅游办、东城文化服务中心、黄旗山城市公园主办,东莞市作家协会东城分会、东莞图书馆东城分馆、东莞市文化馆东城分馆承办。

一直以来,“五月诗会”助力擦亮东莞“中国诗歌之城”城市名片,巩固东城“五月诗会”的品牌效应,同时以文化赋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扩大东城“作家社区行”创作采风暨“社区故事分享”活动的影响力,合力塑造“一镇一品”文化品牌,促进东莞生态文化、诗歌文化与全域旅游的融合。

“这是参与诗人和作品数量最多的一届。”主办方介绍,诗人们深入黄旗山城市公园,以“祖山”的草木、古寺、灯笼等作为创作载体,将自然景观与城市文明交融于诗行,用诗歌吟咏东莞的生态文明建设。

诗句咏唱黄旗山

自然人文交织成韵

在现场诵读环节,诗人创作的作品勾勒出黄旗山的时空纵深:林杰的《金缕曲》以“峰挽罗浮脉”串联地理与人文;李耀权的《黄旗山公园漫步》以“临渊生遁意”传递都市人精神寻根;吴培生笔下的“当年萤火”追忆岁月变迁;詹少莲聚焦“灯笼立巅”的地标象征;廖建光描绘了“兰溪瑞霭”生态图景。

年轻诗人则以现代视角解构山水意象。如蒋楠的《旗峰语汇》将草木山石与生命逻辑并置;易翔的《旗峰山》以“下山”隐喻精神返乡;杨晓婷的《一盏灯笼坐在山之巅》将山顶灯笼升华为城市精神的符号。林少英的《寻梦观音古寺》以灵动的意象织就时光的经纬。这些作品既延续《唐书》“粤名山第一”的文脉,又以“灯笼点亮新时代”等意象见证东莞城市发展的蝶变。

黄旗山承载的厚重历史,在诗歌中化作个体与集体记忆的交响。侯平章的《黄旗山记》则以登山为线索,将个人生命史嵌入山的肌理:“喜悦可以跨山越海/泥土的气息可以发芽,像逗号。”在历史与现实的错位中,叩问个体存在的意义。

诗歌映照城市变迁

构建生态伦理思考

诗人们还通过黄旗山这面“镜子”,折射工业文明与生态伦理的碰撞。郑健的《在黄旗山》将其塑造成“绽放半阙盛唐”的诗意之山;孔鑫雨的《黄旗山札记》以“柏油路与青石板的夹缝”隐喻城市化中的个体疗愈;姚端端的《独坐山中》用“绿色邮筒”意象构建城市静默堡垒;陈英就的《黄旗山放歌》并置“国贸高楼”与“古寺钟声”,呈现传统与现代的张力。

“东城作协以14年的坚持,将‘五月诗会’打造成为东莞诗歌创作的独特现象。在不同的活动主题下,诗人们运用采风、创作、诵读、研讨、交流、分享等形式,以东城元素为内容创作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诗歌,活跃文学氛围,凝聚创作力量,推出新人新作。”作家詹谷丰认为,“文学创作是漫长的马拉松,只有沉潜内心,独立思考,拒绝随波逐流,不为潮流所惑,才能在诗歌的竞技场上,留下自己的脚印。”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诗会优秀作品将结集成册,并通过“作家社区行”活动进一步传播,让黄旗山的诗意走进市民生活。

南方+记者 陈琬莹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冯文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