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起,广东连续十一年开展优秀环保公益项目培育行动。今年,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指导各地开展一系列兼具创新性与实践性的环保公益项目,这些项目通过环保科普课堂、创意环保秀等多元化形式,将环保理念融入公众生活,有效带动企业、学校、社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为广东省构建全民参与的生态治理新格局注入了新动力。
“许小可”助企志愿行动
近日,在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指导下,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许小可”助企志愿行动环保公益项目,组织省级专家赴珠海市开展海岛生活垃圾高温热解处理项目调研,旨在助力珠海市担杆镇和万山镇政府解决技术难题,推动环保项目顺利实施,以实际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
调研中,志愿服务队通过查阅设计文件、听取项目介绍等方式,全面了解处理装置技术细节,并多次实地与珠海市生态环境局万山分局、相关镇政府及项目单位代表围绕工艺原理、排污许可申报等核心问题展开研讨,结合海岛基础设施薄弱、交通运输不便等实际困难,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建议。
活动创新采用“环保会客厅”沙龙形式,组织资深专家团队实地“问诊”,协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及运维企业,精准把脉民生工程在排污许可申报中的痛点难点,有效提升了沟通效率和调研实效。
志愿服务队立足技术赋能,贴合项目和地方实际需求,展现了“许小可”助企志愿行动的专业性与实效性,为海岛生活垃圾处理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持,获得地方主管部门及政府的高度认可,也为环保公益事业贡献了重要力量。
“气候变化·青年行动力”——
广东省环境教育种子教师培育
7月4日,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举办了一场以“气候变化・青年行动力”为主题的环保培训活动,旨在培养“广东省环境教育种子教师”。活动由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指导,吸引了52名青年大学生参加。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培训由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人居环境学院副院长主讲。他以生动案例剖析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巨大挑战,强调青年大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呼吁大家投身环保事业。培训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主讲人详细讲解了环境教育课程设计的“七步法”,并通过土壤、氢能、湿地等案例,引导学员思考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实践环节中,学员们分组围绕气候变化主题,聚焦垃圾分类、湿地生态、低碳生活等热点,设计课程并制作海报。各小组积极分享设计思路与方案,现场气氛热烈。培训结束后,学员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认为培训内容实用,为今后参与环保活动提供了宝贵指导。
此次培训为青年大学生搭建了学习交流平台,播撒了环境教育的希望种子。相信这些“种子”教师未来将在环保领域发光发热,推动环境教育事业发展,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美丽港湾·红树林卫盾行动
7月8日,由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指导、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主办的美丽港湾·红树林卫盾行动半日研学营在湛江霞山区观海长廊红树林栈道开展。孩子们带着好奇心,开启了一场自然与科学探索之旅。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清晨,小营员们在渔港公园签到,领取了研学手册和文具。手册上列出了识别红树、完成科普填空等任务,成为孩子们的“寻宝地图”。在“红树林微讲座”中,孩子们了解到红树林是“胎生植物”,种子在树上发芽后落地扎根,叶片革质能锁水抗盐,呼吸根帮助它们在淤泥中呼吸。短短20分钟,孩子们记住了秋茄、白骨壤、桐花树等7种红树的名字。
随后,孩子们分组探秘红树林。他们蹲在树阴下观察叶片、捡起果实对照手册图片,填写观察记录,分工合作,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中悄然提升。80分钟的探秘中,孩子们兴奋地交流着彼此的发现:“榄李的花是白色,桐花树的花是紫红色”“海桑的果实像小灯笼”……
从签到的好奇,到科普讲座的惊叹,再到探秘时的专注和结营时的骄傲,每个瞬间都是知识与实践的碰撞。尽管半日营暂歇,但孩子们与红树林的联结才刚刚开始。那些未解之谜、红树速写和稚嫩的保护承诺,终将成为他们心中的种子。愿这场半日相遇,让“守护”二字扎根心底,让孩子们成为红树林永远的守护者。
来源/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整理/广东生态环境微信编辑小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