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父亲抗癌的这半年,作为家属,我悟透了三件事……

作者 黄锦辉 2025-08-04 16:40

当癌症降临时,患者与家属应如何面对,是现代人的一堂必修课。这是一篇来自汕头癌症家属的诉说,在此,他分享与父亲携手共同抗击癌症的心路历程,希望以此鼓励更多人与癌症对抗。


2024年12月28日的下午,汕头老家的阳光明明很暖,一个电话却让我如坠冰窖。

电话里,是家乡医生的声音:“你爸爸的胃镜结果不太好,建议尽快去广州大医院看看。”

平静的生活像被猛地撕开一道口子,焦虑瞬间漫了进来。

从侥幸到晴天霹雳

2025年1月1日,高铁载着我们一家三口驶向广州……车厢里的暖气明明很足,我裹紧了外套还是觉得浑身发冷……爸爸坐在旁边,反复念叨“应该没啥大事”……我看着他强装轻松的侧脸,手里攥着的检查单,边角都被捏破了……

第二天在爸爸医生朋友的引荐下,我们到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办理住院,并开始进行针对性的一系列入院检查,最初的指标让人松了口气,胃肠癌三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增强CT显示也没提示转移。

但胃镜活检报告——“低分化腺癌”,像一盆冰水浇灭了所有侥幸。

我盯着报告上的黑字,突然听见妈妈压抑地哽咽,这才发现自己的手抖得厉害,连报告都快拿不住了。看着爸爸还在病房里哼着潮汕小调,我们咬着牙没说实情,只告诉他“有点炎症,住院调理下就好”。

从手术中断到绝境里的微光

1月13日清晨7时,爸爸被推进手术室进行术前准备,我和妈妈在外面数着时间。手术开始不到1小时,医生的告知:“腹腔镜探查发现腹膜有隐匿的转移病灶,判断已经有远端转移,不能继续做根治性手术。”

“远端转移”四个字,像判决书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我们躲在楼梯间哭着给亲属打完电话,擦干眼泪才回到病房,笑着对爸爸说:“手术很顺利,接下来要好好打针调理。”

接下来的日子,是化疗与免疫治疗的拉锯战。医生根据爸爸的免疫组化结果细细解释,最终选择的治疗方案为静脉化疗(奥沙利铂)+口服化疗药(卡培他滨)+免疫治疗的21天一个治疗周期。化疗期间,爸爸坚持往返汕头和广州,每次化疗后会厌食三四天,但只要胃口好转,他就会拉着我们去吃早茶,说“要多吃点才能有力气打仗”。

他从不问自己的病情,总说“等我好了,咱就回家,家里种花该浇水了”。这份“我不是晚期”的笃定,反而成了我们全家的精神支柱。

从肿瘤缩小到重获手术机会

四个周期的“化疗+免疫治疗”结束后,第五个周期治疗前的复查成了转折点。

当医生说“CT可见肿瘤较前明显缩小了,有机会手术”时,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医生出于对爸爸身体的考虑,建议多做两次化疗后,再住院评估手术。

爸爸原发肿瘤位置较高且有肥胖、甲亢等基础病,手术难度极高,进行了长达五个半小时的微创手术。我们在外面熬得坐立难安,直到医护出来通知说“手术顺利完成”,我们才松了一口气。

术后第二天,爸爸因肺部感染转入ICU。不能探视的日子里,每一天都像一个世纪那么长。郭伟洪医生每天去ICU探视后都会跟我们同步病情,成了我们和爸爸之间的“传声筒”。

转出ICU后,手术取样的活检报告陆续出来。现在,胃癌分期已经降至T1以下,后续还要继续配合化疗等治疗,治疗周期大概是1年,视情况而定。

从ICU到出院的重生

6月25日,爸爸从ICU转到普通病房继续治疗一周后,7月2日出院那天,阳光好得不像话。爸爸换上衬衫,背着双肩包,脚步还有点虚,却非要自己走。

癌症患者需要多一些关注,但也不建议区别对待。现在,爸爸正常饮食,正常生活!确诊后,爸爸仍坚持上班,饮食方面,避免辛辣生冷,其余都正常进食。

回头看这半年,有三个感悟想分享给正在抗癌的朋友们:

一是心态是最好的“药方”。爸爸从始至终的乐观,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我能打赢”的信念。

二是选对医院和医生太重要。好的医生和团队不仅给患者带来最佳的诊疗方案,也能让患者更心安。

三是家人的支持要“藏起担忧,露出笑容”。我们从没在爸爸面前掉过眼泪,哪怕心里再慌,也会笑着。同时,也要相信医保的力量,爸爸异地报销比例达70%,大大减轻了我们的经济压力。

【整理】南方+记者 黄锦辉

编辑 童慧 王瑾
校对 吴荆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