缚风浪兴产业!7.45公里渔港防护堤筑安全廊道|电白蓝海跃迁路①

作者 邓建青 2025-07-16 15:33

编者按:

近日,茂名市召开全市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定不移做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奋力打造沿海经济重要增长极。会上,茂名市副市长、电白区委书记、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高雪山就电白海洋经济发展新成效作分享。南方+电白频道从中梳理出四个案例,分别对应基建强基、模式强效、技术强芯、产业强链四大板块亮点,借此透视电白的“蓝海跃迁”之路。

茂名市电白区岭门镇大榜村的海岸线上,从空中俯瞰,一条亮丽的“蓝绸带”让人眼前一亮。这段改造后的海堤路,路肩护墙采用与蓝天、大海相得益彰的蓝色色调点缀,宛如增添了独特的浪漫气息。

“你看这新修的海堤多结实、多漂亮!以前台风天渔船躲进避风塘还心惊胆战,现在有了它,我们出海更安心,岸上的家也更安全了。”渔民梁大叔指着堤顶平整的沥青路面和崭新的防浪墙,脸上满是笑容。

完成改造的大榜海堤。

完成改造的大榜海堤。

大榜海堤是电白区渔港防护堤治理工程(一期)的一部分。作为电白海洋经济基础能级实现跃升的重点工程,该工程近日已正式通过验收,在消除海堤安全隐患、提升沿海防灾减灾能力之余,也助力完善渔港基础建设,改善渔民生活和生产条件。

7.45公里海堤变安全生态廊道

电白区渔港防护堤治理工程是2023年增发国债支持项目,也是电白区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民生项目,总投资估算3.5亿元,分两期推进。

其中,一期工程于2024年4月动工建设,同年12月完工,治理范围覆盖岭门镇、麻岗镇、高地街道等沿海区域,共完成7.45公里海堤整治,新建节制闸1座(水东湾人民医院附近的河涌出海口处),并对水东渔港、陈村渔港、东山渔港、森高避风塘、树仔避风塘进行修复和提升。

施工后的水东渔港,渔船停靠更加从容。

施工后的水东渔港,渔船停靠更加从容。

“工程按3级堤防标准建设,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电白区农业农村局项目负责人介绍,海堤应用高压旋喷桩、密排U型板桩+土工布双重防渗抗滑稳定技术,在部分堤段还根据地形将9米板桩加长至13米,可有效应对雨季滑坡隐患。

此外,工程配套建设太阳能路灯、监控系统和消防设施,同步实施草皮绿化与生态护坡技术,“不仅能防台风巨浪,保障渔港日常作业安全,还兼顾了安全与生态。”

防护体系覆盖率将达90%以上

作为“百千万工程”中“强镇兴村”的关键基础设施,渔港防护堤治理工程的意义不止于“防”。

“这是电白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标志性项目。”电白区农业农村局项目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工程通过“堤港联动”模式,既保障了沿海镇(街道)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又为渔港经济区建设打下基础。

施工后的森高避风塘,船只停泊条件得到提升。

施工后的森高避风塘,船只停泊条件得到提升。

笔者从电白区水务局了解到,渔港防护堤治理工程一期工程完工后,沿线渔港年避风容量提升30%,直接惠及沿线渔民和群众。目前二期工程已完成初步设计上报,下一步将推动二期工程尽快开工,让更多沿海镇村享受到发展红利。

二期工程计划治理海堤3.55公里,修复受损码头300米、护岸3公里,并进一步整治港池航道、配齐应急设备,建成后全区渔港防护堤防护体系覆盖率将达90%以上。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覆盖全区主要渔港的“防护+服务”网络,为海产品加工、滨海旅游等产业发展铺路。

既便利渔民生产又方便居民生活

在高地街道山海社区,新建的节制闸正发挥着“调节器”作用。

“以前每逢暴雨,河涌海水倒灌导致内涝,现在闸门一关,岸上的农田和民居安全多了。”社区居民陈姨说,海堤周边还修了步行道,成了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新建的节制闸。

新建的节制闸。

在水东渔港码头,原有的100米老旧栈桥已经被修复,原本破损的步梯也整修一新。更贴心的是,渔港还新增了一座专门为渔民上下搬运渔获设计的浮桥。

“现在栈桥修好了,上下码头安全又方便,渔获搬运也省力多了!”正在整理渔具的渔民陈叔指着焕然一新的设施感慨道,“以前栈桥不稳,梯子又陡又滑,搬运时总怕摔跤。现在有这浮桥,船靠稳当,货也下得顺当,真是实实在在的方便。”

森高避风塘(城区海堤路一带)加固之余还进行了绿化美化提升。

森高避风塘(城区海堤路一带)加固之余还进行了绿化美化提升。

不仅如此,水东渔港码头还铺设了新的消防管道并配备相应的消防设备。这些设施的升级,有效提升了水东渔港的作业安全性与便利性,为停泊的渔船和忙碌的渔民增添一道安全屏障。

南方+记者 邓建青

通讯员 赖广昭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符如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