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气温高升
对车辆稳定性和驾驶员
都是“烤”验
因此,不管是车还是人
都要格外小心
那么,高温天气下出行
要注意什么呢?
交警蜀黍来送上“安全指南”
高温天气安全驾驶原则
☞ 出行前——人防暑、车防患
调整状态。高温天气出行前,驾驶人应确保身心状态良好,避免带病、身体不适、疲劳、睡眠不足状况下驾车,尽量避开午后易困倦时段。
科学防暑。预防性补水;如服用药物,需检查成分、剂量是否对安全驾车造成影响,服用易导致嗜睡的药物后勿驾车出行。
合理饮食。夏季饮食需“防变质、防刺激、保状态”,出行前饮食需清淡适量,不空腹吃大量冷饮/冰品。整理装备。可准备透气棉麻衣物、防眩光太阳镜,避免穿拖鞋、高跟鞋驾车,勿在车内高温时使用酒精喷雾消毒,备足饮用水、不影响驾车的防暑药品。
规划路线。提前关注了解高温预警和路况信息,规划最佳出行时间、出行路线、途中休息地点、终点停车地点等。
车辆预检。出行前检查车辆功能,确保车辆轮胎外观、压力正常,确保空调可正常开启,确保冷却液、玻璃水足够,确保雨刮器使用顺畅。
车辆预冷。出发前5-10分钟,先开窗开门通风,排出车内热空气;开启空调内循环,强效制冷;降温后关闭车窗,适当调低风量,保持车内合适温度。
环境预判。潮湿闷热环境下,若从地下停车场来到户外,需注意车窗雾气,可提前打开前后雨刷器、打开车窗,及时消除车窗雾气。
☞ 行车中——动态调整、量力而行
实时监控车辆状态。“看”水温表、机油压力灯、胎压监测系统,观察是否异常;“听”是否有持续的金属摩擦声、轮胎异响,预防机械故障;“闻”是否有焦糊味(电路/刹车过热)、刺鼻味(催化转化器过热),有的话则立即安全停车检查;“感受”空调工作状态,若制冷效果明显下降或出风异常,需及时维修。
科学使用空调与通风。车内降温后调整出风口方向,避免冷风直吹,勿长时间直吹头面部或膝部;车内温度稳定后调至24-26℃,避免与车外温差过大;切换至外循环或定期开窗通风(每次1-2分钟),防止车内氧气量下降导致疲乏嗜睡。
严防疲劳驾驶与中暑。为保障良好行车状态,建议每驾驶1.5-2小时或150-200公里,选择安全地点休息15-20分钟,下车活动四肢;小口、多次饮用常温白水或电解质饮料主动补水,勿等口渴再喝,避免大量饮用咖啡、浓茶、高糖饮料(利尿且加重脱水);识别中暑先兆,当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出汗、心跳加快、注意力涣散等状况时及时安全停车处理。
应对特殊交通场景。警惕因路面高温蒸腾产生的“虚影”、“热浪”等视觉错觉,增大跟车距离,提升操控安全性;部分沥青路段可能软化形成深车辙,导致车辆跑偏、打滑,紧握方向盘,平稳通过。
重点风险预防与应急处理。
爆胎预防应对:保持胎压正常,避免超载、超速,躲避路面坑洼硬物;若发生爆胎,需紧握方向盘,点刹逐渐减速,保持车辆直行(爆胎车会向爆胎侧剧烈偏移);开启双闪,观察后视镜,缓打方向靠边停车。
发动机过热:当水温表红灯、机舱冒白烟时,停车熄火后切勿立即打开水箱盖,避免高温高压蒸汽喷出造成烫伤;呼叫专业救援,勿盲目加水,冷热剧变可能损坏发动机缸体。
车辆自燃征兆与应对:当出现浓烈焦糊味、机舱冒烟、仪表台附近冒烟、疑似火苗时,立即靠边停车熄火(双闪),车上人员迅速撤离至安全地带,拨打119求援。
☞ 出行后——人休整、车恢复
规范停车。停车时尽量在室内停车场停放,选择路侧停车位或露天停车场长时间停放时选择阴凉处停放,且避开楼房玻璃阳光反射,无阴凉处时可选择使用防晒遮阳罩。
带离车内高危物品。离开车辆前,带走打火机、香水、压力罐、老花镜、带电池的电子设备等可能在高温下引发爆炸或火灾的物品,注意中控台禁放矿泉水瓶、玻璃水瓶,避免玻璃、水面折射阳光引燃内饰。
驾驶人休整恢复。可用常温水冲洗手腕快速降温;饮用含钾钠饮品补充电解质,忌狂灌冰水冷饮;保证良好睡眠。
新能源车注意事项。为提高电池使用寿命,尽量避免高温时段充电、避免立即快充;充电期间所有人员撤离车辆,并开启高温充电报警推送,远程掌握充电实况;若充电桩显示“电池温度过高暂停充电”,勿强制重启,静置一段时间后再试。
惠州交警提醒:
高温天气的危害
影响着道路交通安全的方方面面
驾驶人需有效应对
高温带来的多重挑战
充分认识高温天潜在安全隐患
提高危险防范意识,规范驾驶行为
确保夏季行车安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