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中投高志森(塘口)创意/电影工作室”签约落户江门开平市塘口镇。这既是江门影视综合服务平台成立后的首场主办活动,也是“IE公社”系列文创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享会现场。林芷仪 摄
分享会现场。林芷仪 摄
这一动作看似寻常,实则是江门从“天然摄影棚”向“影视梦工场”跃升的关键落子,更与今年5月启动的“侨乡新大众文艺社”形成深度联动,共同构筑起光影创作与文学孵化双轮驱动的文化振兴新范式。
侨乡文化不该只是背景板。十余年间,《让子弹飞》使得碉楼出圈,《狂飙》的热度带火长堤历史文化老街,但剧组撤场后的江门,打卡潮水褪去后的江门,怎样才能长红?这个问题,江门一直在思考。
此次工作室的特别,在于三方携手:政府盘活资源,资本注入动力,名导输出专业。签约仪式上那句“优先挖掘塘口故事”,说出了不少江门人的心声——场景供应商的帽子,该摘了。
此外,工作室不止于拍片,更在培育生态。工作室的落地,标志着江门在吸引头部文化产业项目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该项目以塘口碉楼群落、古墟风情为创作基底,由三方共同携手:高志森团队提供专业创作支持,中投集团注入资本动力,塘口镇政府统筹在地资源与政策保障。
先锋天下粮仓书店。 受访者 供图
先锋天下粮仓书店。 受访者 供图
这种模式绝非简单建个拍摄基地,而是瞄准青年电影人社群的系统性培育——通过剧本孵化、人才实训、产业对接等全链条服务。
此外,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为江门影视产业补上了短板。尽管江门坐拥刘德华、周润发等影星祖籍地光环,且近年吸引近百部影视剧取景,但长期停留在“场景供应商”角色。工作室的进驻,将推动本地从“协拍服务”向“原创内容生产”转型,助力江门影视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全产业链梦工场”的定位。
江门正以塘口为试点,鼓励更多县区、镇街打造特色化影视服务平台,吸引更多影视工作室进驻,共筑江门影视发展大格局。
IE公社。受访者 供图
IE公社。受访者 供图
工作室之外,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江门在新大众文艺上的成果——网络文学激活侨乡IP富矿。
短短3个月,该社已吸引超30位知名网络作家签约入驻,大量植根本土的优质IP正在生成。其成功关键在于两大创新:
创作生态轻量化。通过“百元人才公寓+8.5折创作民宿+免费游碉楼”政策,降低扎根成本,吸引Z世代“数字游民”深度融入侨乡生活;
叙事范式革新。跳出“碉楼+侨批”的符号化表达,鼓励将侨批档案植入玄幻故事、用“轻科普+强人设”重构侨乡叙事,使文化基因通过网文“爽感”触达全球读者。
高志森在分享上多次提到,“好故事根植生活土壤”,直言塘口市井炊烟是绝佳素材库,恰与文艺社“扎根大地写故事”的理念形成互补。这种共识,为“文学创作—IP孵化—影视转化”生态闭环打下根基。
当“中投高志森(塘口)创意/电影工作室”的牌匾在塘口挂起时,江门递出的已不仅是取景地名片,更是一张“光影与文字共舞”的文化请柬。
这片土地正以最鲜活的实践证明:文化根脉的厚度,将转化为振兴动能的高度。
撰文:申红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