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变3D?漫展同款在家就能“打”

点解 2025-08-21 11:28

想要“天空之刃”?自己打一个;

想要哆啦A梦?也能自己打一个!

在今年暑假的顶流漫展上,有的人在排队打卡,有的人已经在上手打印了:

比如东莞的漫博会,许多参展商提供3D打印服务,可直接生成样品;上海的2025 ChinaJoy上,一个由数十款3D打印面具组成的“面具派对”展台,精准击中了二次元爱好者的心。

设定好模型、在机器按下启动,几小时后,一个真实可感的物品就会跃然眼前,奖励你天马行空的想法。3D打印这支马良的“神笔”,现在进化成什么样了?

首先确定模型,然后用喷嘴一层层地堆叠材料,就像炮制千层蛋糕,眼看着动漫里的同款面具一点点“长”出来。这一瞬间,虚拟与现实完美融合,仿佛次元壁真的被打破了。

这种最流行的3D打印方式(FDM熔融沉积成型),原理就像“挤奶油”——机器把植物淀粉做的环保塑料丝加热成软糖状,从喷嘴细细挤出,而成本?打印一个小摆件不到1杯奶茶钱

“看到一个平面模型在你的指令下逐渐生成实体,就好像身处游戏中爆出了一件真实的装备,特别当它还来自你突然迸发的灵感,就非常有成就感。”3D打印资深玩家的小岛这样形容。

有一个品类你也许非常熟悉——在商圈或景区的市集上,3D打印摊位展示的关节活动的龙或蛇,这种生产时内部自动生成铰链结构的玩具几乎只能由3D打印制作。

当技术迭代让定制化的生产工艺变得亲民易上手,就会衍生出巨大的需求,特别是对于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的Z世代。例如Coser的装备、潮玩手办、解压玩具,都是连接他们和技术的绝佳桥梁。

比如“一娃难求”的LABUBU,在MakerWorld、THANGS、Thingiverse等3D打印社区,可以搜到大小不同、衣服配饰各异的LABUBU模型,甚至还有“哆啦A布”,选定后直接打印,让你实现“LABUBU自由”。其他热门IP的摆件道具,像是敖丙的盘龙冰锤、百变小樱的魔法棒、宝可梦精灵球等也很常见。

对于庞大的粉丝群体,3D打印还成为复刻、定制周边产品的工具。在小红书搜“3D打印”,浩瀚的作品中一定能看到“追星女孩/男孩”精心创作的周边,包括但不限于玩偶、收纳盒/架、迷你应援棒等,不仅点赞数多,评论区中关于模型、耗材的相关讨论也层出不穷。

即便3D打印已经进化到稳定可控易入门,3D建模依然是上手的最大门槛。而3D打印网络社区就为更广大的用户群体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我在社区找到了《原神》里‘天空之刃’模型,打印出来就可以直接用来cosplay,细节超还原!”大学生笛子分享道,“还有玩家建议换成夜光耗材,这种互助氛围很棒。”在MakerWorld等平台,每天都有很多像笛子这样的爱好者通过共享模型和优化建议,让创意快速落地。

在3D打印社区,全球的设计师和爱好者上传了海量模型,用户可下载、打印、修改、再分享,形成正向循环,这好比智能手机的应用商店,看上什么打什么。你还可以在社区提出具体需求(比如,“我需要一个能放AirPods的恐龙模型”),很可能吸引设计师响应并实现。

如果你有自己的创意要实现,更好的方式是手动建模。而且,现在的AI建模已经非常成熟,例如Tripo AI、混元3D等,一张图就能生成可打印的3D模型文件。“真的很简单,我选了张‘我担’的照片导入进去,简单改了下参数,就能直出一张透光浮雕卡。”像没有美术基础、不会专业软件的追星族麦麦,也能轻松定制独一无二的物品。

自行建模不仅可以释放创意,还能实现小规模生产。相比开模车床这样的传统制造方式,3D打印可快速响应需求,大幅降低时间和技术成本。在闲鱼等平台,许多创客通过出售设计产品获得收益——从简单的花瓶、挂钩到带电路的稍复杂产品。

小岛就研制出能演奏的3D打印小提琴,在网上定制出售。“我们结合传统的制琴工艺和打印耗材的特性,设计升级了多版模型,演奏效果不错。”个性化制造正在催生新的经济形态。

很多人印象中的3D打印机,可能还停留在庞大、昂贵的工业机器,用于医疗、建筑、航天等专业领域。实际上,3D打印早已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桌面消费级产品。

打开淘宝搜索3D打印机,可以看到消费级机器的价位低至一千多,最高上万。销量最高的单品拓竹P1售价2699元,至今已售超4万台,其他如创想三维、ELEGOO爱乐酷、纵维立方等品牌的单品,销量也从1万到几千不等。

以上提到的这些3D打印机品牌都来自深圳。据海关总署最新数据,今年前7个月,大湾区内地9市出口了我国超八成的3D打印机。这其中,深圳功不可没。

例如总部位于深圳的创想三维,被称为中国3D打印界的“老大哥”,是全球消费级3D打印生态领创者,产品以高速、大尺寸和结构稳定性著称。

另一家深圳企业拓竹科技,则是近年来行业最亮眼的“黑马”。2022年,拓竹推出的第一款产品Bambu Lab X1凭借工业级技术消费化突破,将打印速度提高到原先的2倍,解决了传统3D打印只能单色输出的痛点,被《时代周刊》评为“2022年最佳发明”,成功实现了破圈。

此外,在大湾区其他城市,还有以eSUN易生、三绿SUNLU、拓森三维等为代表的知名耗材研发生产企业,以及提供小批量、定制化打印的3D打印农场,它们与3D打印设备企业一同构建起3D打印产业繁荣的生态圈。

从大规模标准化的批量生产,到分布式、个性化、需求即时响应的“个人制造”,以3D打印为代表的柔性生产方式,或许,也是一种生产工艺的大势所趋。这样一支马良的“神笔”,你心动了吗?

(人物均为化名)

撰文:万映雪

统筹:黎詠芝

设计/AI生成:张雅

AI审核:崔格僖

来源:ChinaJoy、21世纪经济报道、RE BOUND、小红书

编辑 夏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