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敌人子弹射中大腿!93岁东江纵队老战士回忆惊险时刻
夏日午后,深圳的闷热不减。得知要接受采访,蔡华不顾暑热,早早换上老式军装,小心地别上珍藏的“宝贝”——一枚枚纪念章,坐在门前等待。
今年93岁的蔡华,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提起当年的战斗经历,依然慷慨激昂。
1944年,蔡华加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凭借聪明机警,这个个头不高的“小机灵鬼”,屡屡让敌人的交通、通信陷入瘫痪。新中国成立后,蔡华调至中央警卫团,曾参与毛主席等首长外出视察的保卫工作。
蔡华。
蔡华。
历经烽火岁月,蔡华更懂得和平的珍贵。“如今的安定生活,是千百万人用流血牺牲换来的,我们要好好珍惜,建设好国家。”蔡华说。
靠“土办法”破坏敌人通信和交通
1938年,日军对广东多地实施无差别轰炸,在惠州烧杀抢掠,市民死伤无数。那时,年仅6岁的蔡华跟随父母背井离乡,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后来,蔡华的父亲因病去世,家里的日子更加艰难。
“家里太穷没得吃,我就去给地主、富农打工,但他们经常打骂我,有时打得头破血流。”年幼的蔡华意识到,必须要寻找生路。当时,蔡华经常见到游击队在村子附近出现,便萌生了加入游击队的想法。
有一次外出砍柴,蔡华遇到了游击队员们,便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他们,希望能跟着部队一起打鬼子。听完蔡华的遭遇,游击队员们很同情,对他进行了多次考察,最终决定让他加入队伍。
1944年,年仅12岁的蔡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由于年纪小、个头也小,蔡华最初负责在队里帮忙搞宣传、印传单等。
蔡华年轻时的照片。
蔡华年轻时的照片。
当时,日军为打通粤汉铁路,发动了第三次粤北战役。游击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敌后破袭,领导见蔡华透着一股机灵劲儿,便安排他给驻扎在附近的日军制造麻烦。
剪电话线、扎轮胎、路边挖沟让汽车陷进去……靠着聪明和机警,蔡华成功破坏敌人的通信和交通,拖延了他们的行军速度。“没有枪没有炮,都是用‘土办法’。”蔡华回忆道。
蔡华年轻时的照片。
蔡华年轻时的照片。
“我还从敌人身边,偷过一把枪嘞。”蔡华颇为自豪地说。当时,日军进驻蔡华的村子,他发现有个日本军官在树下睡觉,看到鬼子有手枪,就想去偷过来。因为年纪小,蔡华就叫上堂哥一起,让堂哥拿着锄头在旁边警戒,自己偷了枪就跑。
可惜的是,敌人扬言不交枪就把全村烧掉。无奈之下,蔡华和堂哥商量后,只能把枪交了出去。不过,这次难忘的经历,锻炼了蔡华的胆量,让他变得更加勇敢。
勉励年轻人努力工作学习
投身抗战,蔡华曾遭遇多次惊险时刻。
有一次,蔡华护送部队政委和中队长外出执行任务,途中被敌军盯上,三人边打边退,激烈交战一个多小时。为了掩护首长尽快撤离,蔡华不得不“违抗”命令,将敌人火力吸引走。
然而,敌我力量悬殊,蔡华意识到,不能硬拼下去。看到首长脱离危险后,蔡华退到河边,子弹紧随而至,射中了他的大腿。
蔡华忍着剧痛,跳入河中,凭借儿时练就的水下功夫,仅露口鼻用于换气,利用水草枯树掩护。敌人沿着岸边搜寻,始终找不到人影,只能离开。
确认安全后,蔡华才爬上对岸。成功脱险的蔡华来到附近村庄,在甘蔗渣堆挖了个洞过夜。次日,蔡华找到地下党联络员,挖出大腿里的子弹,简单包扎后,就匆匆踏上寻找首长和部队的路。
蔡华年轻时的照片。
蔡华年轻时的照片。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警卫团在广东选拔警卫员,蔡华进入了考察范围。为了考验蔡华,组织经常调动他的工作,还对他说:“组织让你转业回家,你有什么意见?”
“一切行动听指挥,坚决服从组织安排。”蔡华回答道。
就这样,蔡华通过了重重考验,选调到北京中央警卫团,与其他战友一起负责毛主席等首长外出视察的保卫工作。
转业后,蔡华历经多次工作调整。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保持革命军人本色,从集体利益出发,站好每一班岗。
如今,已经90多岁的蔡华身体依然硬朗,保持着早睡早起、饮食有度的习惯。闲暇时,他喜欢在院里摆弄自己种的花草、果树。
蔡华在院子查看果树长势。
蔡华在院子查看果树长势。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苦难的岁月永不能忘。”蔡华说,正是靠着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中国军民才赢得了抗战胜利。“今天的和平安定,是先烈们流血牺牲换来的,忘记先烈就是忘本,要铭记他们的英勇事迹。”
蔡华。
蔡华。
每当有年轻人问起当年的经历,在回忆峥嵘岁月时,蔡华都不忘叮嘱一句:年轻人要永远跟党走,爱国爱民,努力工作学习,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
采写:南方+记者 汪祥波
通讯员 何飞彪
摄影:南方+记者 梁钜聪 汪祥波
剪辑:南方+记者 徐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