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至6日,惠东县高潭镇遭遇了今年以来最强的持续性暴雨,累计降雨量超过400毫米,1小时内最大降雨量超过100毫米。5日19时至6日19时,降雨量209.1毫米,为全市第二降雨量。
面对来势汹汹的防汛挑战,高潭镇将两次洪灾(“8·30”“8·16”)的经验,迅速转化为应急预案的果断决策,用实际行动保障老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党建引领下,200名镇村党员干部第一时间奔赴一线,用脚步丈量隐患,用行动筑牢防线。截至8月6日,495名身处低洼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重点项目区的群众被安全转移。
如今,雨幕将散,但连续多日的防汛战,党员干部穿梭风雨的身影、踏过积水的步伐,却深深烙印在老区群众的心中,成为这个汛期最温暖的记忆。
果断转移
早一秒就多一分安全
高潭是广东20个“雨窝”点之一,常年与雨水相伴,有“8·30”和“8·16”两次洪灾的深刻记忆。其中,2018年8月30日至31日,高潭曾录得24小时雨量1056.7毫米,突破广东历史极值,黄洲村遭遇严重水淹;2013年8月16日的洪水,则造成水口村水淹,多处房屋倒塌。
这些灾情让干部群众对降雨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此次虽气象预报降雨量未达极值,但“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防范念头,早已深刻在高潭干部心中。
“群众安全是第一位的,必须坚决转移!”挂点县领导坐镇指挥,统筹调度各方力量。镇党委分析研判后,以“一失万无”的底线思维,果断连夜转移惠州中洞抽水蓄能电站、国道G236改扩建等重点项目人员,以及“8·30”受灾影响的低洼地带群众,确保一个不落。
之所以如此坚决,是因为这些区域人员分布散、数量多,且汛期道路泥泞难行,一旦雨势加剧,转移难度将陡增。
8月5日晚的大转移,不仅考验决心,更考验协同作战之力。镇党委迅速联动广东东江干部学院和惠州中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联合党委,三方紧密协作,形成合力。
其中,学院主动腾出场地、调派大巴,为转移群众提供热饭热菜;重大项目联合党委积极响应,镇村党员干部分片包干,一边逐人清点人数,一边规划最优路线,确保车辆调度无缝衔接。
最终,349名蓄能电站建设者和24名国道项目工人分批次安全抵达安置点。这场未雨绸缪的果断行动,成为“人民至上”的生动注脚。
干群并肩
风雨里架起生命防线
重点区域进行排险的同时,各村的隐患排查救援也在同步推进。革命老区的党员干部,觉悟向来很高。8月6日早6时,在福田村,“两委”干部提前对低洼地段、老旧房屋、山体周边等地进行了地毯式排查,针对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则逐一上门反复叮嘱防洪防灾措施,将隐患排查做在前面,把安全提醒送到家中——这正是村里党建工作常态化开展结出的硕果,党员干部时刻把群众安危放在心上,用提前预判的意识织密防护网。
然而,谁也没有预料到,特大暴雨突然加剧,福田村河水急剧上涨,眼看着就要漫过下田桥,福田村“两委”干部第一时间向镇党委汇报紧急情况,危险迫在眉睫。
“险情就是命令!”高潭镇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镇村干部、市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消防队员、公安干警、民兵等100多人火速集结,顶着倾盆大雨冲向险境,第一时间组织受灾群众转移。
福田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组蹚着没过小腿的积水,挨家挨户拍门呼喊;老党员主动帮助抬行动不便的老人,年轻人自发加入转移队伍,大家手挽手、肩并肩,在风雨中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人墙。
当天,福田村61名群众全部安全撤离。而就在他们转移后不久,洪水便漫过了下田桥,部分低洼地带瞬间被淹。8月7日上午,天气放晴后,高潭镇政府组织人员、调配车辆,将转移群众安全送回家。
这场成功的避险行动,不仅彰显了福田村党建工作的扎实成效,更印证了村“两委”干部超前防范的意识与闻险即动的担当,用“三个第一”(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集结、第一时间转移),的行动力,践行了革命老区党员干部 “生命至上” 的不变誓言。
接力守护
雨后继续筑牢平安堤坝
8月7日,惠东县高潭镇的雨势逐渐减弱,这场突袭华南的强降雨终于显露出退去的迹象。
强降雨虽然过去了,但战斗还未结束。当前,高潭镇村党员干部和驻镇帮扶工作队成员踩着泥泞,逐一核查受灾情况,对隐患点再次评估,严防次生灾害;部分因山体塌方受阻的道路,清障队伍已进场作业,确保通行无阻;供电部门也在加紧抢修受损线路,争取早日恢复正常供电。
回望历史,高潭甘溪党支部的五名党员曾在艰难困苦中坚守六年寻找党组织,那份忠诚与信念从未动摇。如今,这片红色土地上的党员干部,在防汛一线续写着初心——他们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排查每一处隐患,守护每一位群众。
接下来,高潭镇将继续让党旗在防汛抗洪救灾一线高高飘扬,以更实的举措、更硬的作风,筑牢防汛救灾的“铜墙铁壁”,守护好老区人民的平安与幸福。
南方+记者 乌天宇
通讯员 陈雅婷 潘莉红 刘国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