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阳光刚漫过信宜市丽沙村的山头,村头的头菜晾晒场就热闹起来。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青禾突击队的学生正跟着村民李伯学习翻晒头菜,白色的盐粒在菜叶间滚动,混着少年们的笑声落在泥土里。这支由 11 名师生组成的实践团队,已在这座粤西小村扎根半月,用青春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村委小院里的红色共建
7月3日的村委小院至今还留着热闹的余温。当天,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餐旅学院学生党支部与丽沙村党支部的共建签约仪式在此举行,鲜红的党旗在院中的老榕树下格外醒目。“这是咱村第一次和大学党支部结对子。”村支书何奕荣摩挲着刚签完的协议,指缝里还沾着晨露打湿的泥土,“大学生带来的不只是娃娃气,还有咱想不到的新点子。”
签约后的一周里,团队分成三个小组走遍全村10个自然村。在老党员何叔家的堂屋里,学生们围坐听他讲村里的发展史,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头菜腌制技艺需保护”“砂糖桔销路待拓宽”等建议。最终汇总的12条发展建议中,“党建+网格化管理优化方案”已被村委采纳,队员手绘的网格分布图贴在村委公告栏上,每个网格标注着党员联系人与农户需求,成了村里最新的“导航图”。
头菜缸里的创新密码
“咔哒”一声,学生王媛的手机定格下李伯举着头菜模仿《喜剧之王》经典动作的瞬间。这支由团队自编自导的短视频,把“丽沙头菜”搬进电影场景,李伯那句带着乡音的“我养你啊”配上头菜特写,发布当晚就成了村里的热点。“没想到老辈子传下来的腌菜,能在手机里火起来。”李伯看着订单提示音不断的手机,皱纹里都透着笑意。
镜头外,更扎实的助农行动在田间地头展开。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的学生们带着检测仪器,从土壤采样到腌制盐水浓度测量,为头菜制作 “营养档案”。“我们设计的LOGO用了村边溪流的曲线,包装配色参考了头菜从青到黄的腌制过程。”队员林浩展示着电脑里的设计图,旁边堆着厚厚的调研笔记,详细记录着全村23户头菜种植户的产量与工艺特点。目前,首批贴有新LOGO的头菜礼盒已在电商平台上线,订单正陆续从珠三角地区飞来。
山村里的“青春服务站”
丽沙小学的操场上,无人机掠过孩子们的头顶,留下一串银铃般的欢呼。这是团队开设的“科技启蒙课”,学生们操控着无人机,向孩子们展示从空中俯瞰的村庄模样。“以前只在电视里见过,原来无人机能看到咱村的全貌!”10岁的小宇仰着头,眼睛里映着无人机的影子。



与此同时,在村尾的老人活动中心,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的学生们正忙着为老人们测量血压。78岁的陈阿婆攥着学生递来的膳食建议单,念叨着“少吃腌菜多吃杂粮”,拉着学生的手不肯放:“你们比我城里的孙辈还细心。”半个月来,团队累计为50余名留守儿童开展兴趣课堂,为20余户老人提供健康服务,他们带来的医疗政策手册,被村民用红绳捆着挂在门楣上。
午后的头菜腌制坊里,学生们正跟着村民学习踩菜。汗水顺着额头滴进菜缸,混着盐粒迸发出咸涩的清香。带队教师张孟说:“这里的每寸土地都在教我们成长。”餐旅学院党总支书记邹月表示,团队将持续跟踪丽沙村的发展,让“青禾模式”在更多乡村落地生根。
夕阳西下,村头的广播里正播放着团队制作的头菜宣传歌。歌声里,头菜缸里的汁液在悄悄发酵,就像这群年轻人播下的种子,正在乡村的土壤里慢慢扎根、生长。
南方+记者 欧阳胜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