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丨从木船渔网到钢筋铁骨,解码阳西破浪之道

作者 张嘉元 2025-08-19 17:04

8月16日12时,为期三个半月的南海伏季休渔期正式画上句号。阳江市阳西县3600余艘休渔渔船与南海万千渔船一起鸣笛启航、踏浪争“鲜”,在扬帆破浪的蓝色征程里播撒希望、收获甘甜。

在南海开渔前不久,阳江召开了全市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把发展海洋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建设海洋强市,努力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高地。

作为阳江“一核两翼、多点联动”海洋经济总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阳西县以海洋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基础厚实,坐拥174.23公里海岸线、566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万吨级泊位深水港、全国最大的海洋牧场示范区和雄厚的海上风电产业基础,渔业总产量和海水鱼苗产量均居全省县级第一,向海图强大有可为。

如何用好这片海、让海洋经济全方位变强,是阳西补齐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短板的“必答题”。

升级海洋牧场“四梁八柱”

填补阳江桁架类养殖平台空白

阳西位于南海之滨,每隔一段时间,就可能遭遇对网箱养殖影响较大的台风。面对一次次的挑战,阳西积极探索养殖海工装备创新升级之路,逐渐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渔业模式。

7月11日开工建造的“阳西一号”1+30深远海综合养殖平台,实现了阳江桁架类养殖平台从无到有的重要转变。该平台采用钢质半潜桁架式结构,配备四角锚泊定位系统,由一个6万立方米水体的主养殖平台和30个重力式网箱构成,可抵御17级以上台风,解决了传统养殖模式抗风浪能力差的缺点,将现有近海养殖区域扩展到深远海。

该平台还搭载了自动投喂、捕捞设施,配置视频监控、水质监测、气象监测、5G通信基站等设备,并引入太阳能发电系统,为海水养殖提供澎湃的绿色动力,实现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养殖。同时,该平台还可满足运维和养殖工作人员的居住需求,打造更为便捷高效的深远海海洋牧场产业模式。

除了桁架式养殖平台的引进,阳西县还坐拥3个规模化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建成标准深水网箱540余个。阳西青洲岛渔风融合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是全国面积最大,也是全国首个渔风融合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已完成第三年养殖投苗。

数据显示,2024年,阳西深水网箱养殖年产量7.5万吨、年产值15亿元,预计2025年增加产量约1750吨、增加产值约5200万元。

为满足海洋牧场发展需求,在硬联通上,阳西紧紧抓住阳江市启动海陵岛—阳西渔港经济区建设项目的机遇,全力推进渔港升级改造和港池航道疏浚项目建设。目前,溪头、河北和沙扒海洋牧场专用码头项目的相关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在软联通上,阳西编制了《阳西县现代化海洋牧场及全产业链建设总体规划(2023—2035年)》,首期规划划定28平方公里作为现代化海洋牧场深远海用海海域。远景展望至2035年,划定136平方公里作为现代化海洋牧场深远海用海海域。

在南海的惊涛骇浪中,阳西正以“钢筋铁骨”筑起一座“海上新城”——“阳西一号”将如定海神针般矗立深海,540余个深水网箱组成“蓝色矩阵”,三大专用码头则将架起“陆海金桥”。阳西用“硬核科技+长远谋划”,搭起了海洋牧场的“四梁八柱”。

挺进深蓝“驭风而行”

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能源基地

近年来,随着各地工业高速扩张,陆地生态压力愈发显现。这一次,阳西把目光投向了更辽阔的“深蓝”——

作为重要能源大县、新能源基地,阳西县海上风能资源丰富,为该县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提供了辽阔的平台。三峡阳江青洲五、六、七期项目是继广东阳江沙扒2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之后,全国范围统一规划、连片开发、一次性建设的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300万千瓦。目前,该项目陆上集控中心项目已进入建设关键时期,多个建设主体已经封顶。

据了解,三峡青洲项目总投资约550亿元,全生命周期可增加就业岗位超2万个。整个项目将采用多项世界级技术,展现我国海上风电领域的重要成就,为全球海上风电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阳西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县已核准海上风电项目装机容量730万千瓦,共规划有805台风机,涉海面积达1168平方公里,总投资1403亿元。全容量上网后预计年发电量达到247亿度,年产值约138亿元,创造年税收约17亿元,每年可节约900万吨标准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达2245万吨。

截至2024年底,已有53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并网。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发电量约238.37亿度,产值161.91亿元。其中,2025年上半年发电量约33亿度,产值约18亿元,剩余近海深水区三峡青洲五、七期200万千瓦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预计2026年全部投产。

即便海上充满未知、风高浪急,也要挺进深蓝、向海图强,这是写在阳西人骨子里的执着。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这片海。

碧波之上,“海上大风车”昼夜旋转,将呼啸的海风转化为绿色能源;深海之中,数百个深水网箱组成“蓝色粮仓”,让各色海鱼在惊涛骇浪中安然成长——阳西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证明:向海而兴,既要有敢闯敢试的魄力,更需各方协奏的智慧。

■丹江时评

敢闯敢试“危中寻机”

县域经济“破浪突围”

南海开渔的汽笛声响起,也吹响了阳西县“蓝色革命”加力提速的冲锋号角。阳西正以令人惊叹的魄力与智慧,在广袤的南海书写着“耕海牧渔”的现代内涵。

在阳西的海洋经济版图上,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座能抵御17级台风的“海上堡垒”——“阳西一号”1+30深远海综合养殖平台。

这座“钢铁巨兽”建成后,将彻底颠覆人们对渔业“靠天吃饭”的刻板印象。配备自动投喂、水质监测、5G通信的智能化系统,搭载太阳能发电的绿色动力,这哪里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养殖渔排?分明是一座漂浮在海上的“智慧工厂”。这种从“木船渔网”到“钢筋铁骨”的跨越,正是广东渔业现代化进程的生动缩影。

阳西探索海洋的雄心并不止于此。当有的地区还在为陆地发展空间发愁时,阳西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更辽阔的深蓝。已核准装机容量73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项目,1168平方公里的涉海面积,这些数字背后是县域经济破浪突围的雄心壮志。在这里,呼啸的海风不只是自然灾害,更成为了点亮万家灯火的绿色能源;惊涛骇浪的深海不再是养殖障碍,反而成了海产品的优质生长环境。这种“危中寻机”的智慧,正是阳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秘诀”所在。

阳西实践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打破了产业发展“单打独斗”的思维。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的协同发展,硬联通与软联通的双轮驱动,近期规划与远景展望的有机结合,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这种系统思维,使得各类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各种优势能够相互赋能。

阳西的探索也启示我们,县域经济必须走出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没有盲目跟风上马热门项目,而是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把渔业传统优势与新能源发展机遇有机结合;没有急功近利地追求短期政绩,而是编制了跨越12年的海洋牧场发展规划,展现出足够的战略定力。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考量,正是当前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站在南海之滨远眺,阳西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广东发展海洋经济的无限可能。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不再对立,保护与开发相得益彰,经济与生态和谐共生。这场“蓝色革命”的意义,或许早已超越了县域的桎梏,为其余沿海地区提供了一份值得参考的发展方案。

■典型案例

打造大船赴远洋“寻宝”

鸡乸㙟村致富“变形记”

上世纪70年代,阳西县织篢镇鸡乸㙟村曾是一条半渔半农自然村,村民林进栈、林织兄弟二人坚信,只有乘船走向大海深处,才能带领村民致富。他们牵头与村民合资买了第一艘大马力旧船,前往远海捕探寻更丰饶的“宝藏”。

2005年,林氏兄弟创办了集海洋捕捞、加工销售、后勤服务于一体的顺欣海洋渔业公司,建立起公司与渔民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经营联合体,现在该公司已经成为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打造更大的船,去更远的海域,捕捞经济价值更高的鱼,这是我们的梦想!”林氏兄弟曾经的豪言壮语,如今已成为现实。鸡乸㙟村目前有渔船111艘,人均纯收入达13万元,被誉为全省最富的渔村之一。

撰文:赫鹏翀 张嘉元

图片:任浩沿 阳西融媒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李婉芬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