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小学校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升路径与策略研究”项目报告会暨珠海市家校社协同育人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顺利举行。本次会议旨在深度探索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的构建路径与实践策略,为提升珠海市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实效注入专业动能。全市百余名中小学校长、德育干部、心理健康教师参与交流学习。
成果交流
理论引领与实践路径并重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小学校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升路径与策略研究”项目总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边玉芳指出,该项目已覆盖全国406所学校,形成7大共同体,聚焦家庭教育指导、家校沟通、心理健康等六大模块,初步形成6本实践手册。
边教授强调,家校社协同是应对当前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困境的关键路径,它能够有效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的资源与优势,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系统,共同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本项目成果将在未来为协同育人工作提供持续支持。
珠海实践
政府统筹与机制创新双轮驱动
珠海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谢芳以“系统整合、多方联动”为主题,分享了珠海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的探索与成效。她介绍,珠海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列入2024年市政府民生实事,构建了“1+1+2+N”工作机制,建成40个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开展实践活动980场,开发全学段家长课程覆盖超15万人,形成“香山家长公开课”“校家社幸福教育农场”等特色品牌,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珠海样本”。
专家领航
深化协同育人理论认知
北京师范大学边玉芳教授在主旨报告中指出,后天环境与教育对个体发展占据主导作用,并强调教育者需“读懂孩子”,尊重其成长规律。边教授通过“家长说话技巧卡片”“每日一句”家庭教育台历等生动案例,展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如何精准赋能学生成长。
她进一步指出,教育是为学生创造幸福的童年,必须打破同质化、机械化的成长模式,保护孩子的个性与潜能,在丰富多彩的体验中自然生长,让学生“笑起来、动起来、强起来”。
案例研习
精准干预学生心理问题
重庆市南岸区天台岗雅居乐小学心理中心陈曦主任和山东省东营市晨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吴秀美主任以“学生厌学问题的识别与干预”为主题,系统拆解了校家社协同的“黄金三步法”。
通过模拟案例,现场学员深入体验了如何通过协同识别(学校观察、家庭情报、社会扫描)、联合行动(学校专业支持、家庭情感充电、社会资源链接)与长效生态构建(三方会议、动态监测),形成闭环式心理支持体系,实现对学生问题的精准研判与有效干预。
专题工作坊
提升家校沟通实操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梁丽婵副教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杨永敏副校长开展了家校沟通协作专题工作坊,聚焦家校冲突的预防与化解,通过情景模拟、小组研讨等方式,提炼出“目标明确、共情先行、策略共建”等沟通原则。与会教师积极分享了各校在实践中形成的“校长热线”“周末佳话”等有效做法,在交流中共同提升了应对复杂沟通场景的实操能力。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珠海市进一步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厘清了思路、明确了路径、提供了方法。全市教育工作者要凝聚合力,积极构建方向正确、资源丰富、沟通顺畅的协同育人新格局,共同护航珠海学子健康、快乐、全面地成长。
来源:珠海市教育局思政与宣传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