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岭南风自“海”上生:一场主题宣讲背后的城市文化担当

作者 谢静怡;吴志远 2025-10-16 15:52

岭南有风,自海上生。

这风,承千年文脉而来,是岭南大地的“时代新风”;这海,纳百川之势而兴,是珠海经济特区敢闯敢试的“创新之海”。

10月15日,广东“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主题宣讲活动在珠海启幕,恰似一场风与海的深度对话,催生表达的焕新。

聚光灯下,全省来自文化艺术、传媒、科技等领域的12组代表轮番登场,通过情景演绎、歌曲唱诵、主题宣讲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分享他们在各自领域推动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索与成果。

各界代表的讲述,如同一颗颗投入海中的思想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一场思想的浪潮由此奔涌,共同叩问:文化之风如何借“海”之势,生发出磅礴新声?珠海又将如何为岭南文脉的巨轮开辟出崭新航道?

 寻根 

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基因

岭南文化,从来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

宣讲舞台上,声音来自“四面八方”:广州美术界的笔墨丹青,深圳科技企业的文化赋能,潮州古城的守正创新,中山侨乡的深沉眷恋……

全省的文化声音在珠海交汇,正是因为这座城市,本身就是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片热土与试验田。珠海的实践,也在这场思想的盛会上得到了最清晰的映照。

在珠海的文化基因里,自古便刻着“敢为天下先”的印记。

容闳与留美幼童研究会会长杨毅动情讲述的近代中国留学报国、教育救国的奋斗历程,其起点正是珠海。“中国留学生之父”,以开拓精神打开了中西文明互鉴的一扇窗,这种放眼世界的胸怀与胆魄,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

而广东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先进个人罗玉芬所研究的“侨批”,在珠海更是有着深厚积淀。一纸侨批,承载的不仅是侨汇,更是“于家为孝、于国为忠”的赤子情怀,是珠海作为重要侨乡连接中外、情系家国的生动见证。

这份厚重的历史文脉,如何在新时代被激活?珠海的答案是:深扎传统的“根系”,接引时代的“活水”。

今天的珠海人,通过保护与研究侨批文物、创作文艺作品等方式,传承这份精神,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

在珠海本土,话剧《龙腾伶仃洋》亦是这一理念的生动注脚,用另一种方式守望着时代的根脉。该剧主演、珠海话剧团团长徐经纬向众人分享,该剧以港珠澳大桥为背景,将宏大工程背后的建设者故事搬上舞台,从零起步,扎根人民,克服万难将其艺术化呈现,最终摘得“五个一工程”奖。

这座桥,不仅是工程的奇迹,更是珠海乃至大湾区精神气质的象征。创作背后,是珠海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坚守,是用艺术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湾区故事、珠海故事的创新魄力,彰显珠海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担当,更映射出岭南文化的精神底色。

 破壁 

当文化遇见“珠海创造”

如果说“守正”是文脉赓续的根基,那么“创新”便是其生生不息的动力。

当腾讯公司微信总编辑金璇在宣讲中阐述如何通过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等产品矩阵,助力文化机构实现数字化服务与传播时,台下的珠海文化从业者会心颔首。

近年来,珠海以前瞻视野持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与资源投入,厚植人文底蕴、深耕文旅融合,推动城市从“文化软实力”向“产业硬实力”跃升,在大湾区文化版图上刻下鲜明的“珠海印记”。

这条先行先试的道路,在“文化+”的多元融合中愈见开阔。

“文化+科技”的赛道上,珠海以硬核技术重塑文化表达。文博会上,珠海臻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领先裸眼3D光场显示技术惊艳四座,让静态画面在100度超大视角下跃动出震撼的动态生命力。而珠海金山多年深耕数字文创,从单机产品到覆盖客户端、移动端的多元矩阵,在武侠、科幻等赛道持续推出精品,展现了“技术+内容”的深厚积淀。

“文化+旅游”的领域里,珠海解锁文旅全新玩法。当夜幕降临唐家古镇,数百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在夜空中绘出“我爱你中国”的深情告白,让千年文脉在科技赋能下变得可视、可感、可互动。在桂山岛,低空经济运营示范基地将飞行表演、空中游览打造成独特IP,开辟出“上天入海”的特色文旅新路径。

“文化+商业”的探索中,珠海致力于打造全域沉浸的消费新场景。斗门旧街将粤曲妆造、云肩画卡等体验融入百年骑楼,让老街成为可触摸的“活态文化展厅”;狮门娱乐天地、乐坊Livehouse、长隆超级猛犸等特色项目,成功入选广东省首批“粤式新潮流”,成为游客必到的打卡目的地。

在公共文化服务层面,珠海以“硬支撑+软实力”双向发力,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演艺生态。珠海大剧院、华发中演大剧院、金湾艺术中心三大文化地标,与“珠海艺术节”“沙滩音乐节”等本土品牌交相辉映,共同织就了一张既有国际视野又具本土特色的文化网络。

珠海艺术节。资料图片

珠海艺术节。资料图片

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融合,从商业创新到服务升级,珠海正以全方位的探索实践,让文化表达实现更广域的传播与更深度的互动,在岭南文化的宏大画卷中,绘就一块不可或缺且特色鲜明的拼图。

 新程 

扬帆驶向文化新蓝海

宣讲落幕,思想的涟漪却在珠海持续扩散。这场高规格的文化对话,为珠海打开了一扇眺望未来的窗。

透过这扇窗,珠海更清晰地看见了文化强省建设的宏大图景——这绝非一城一地的独自前行,而是需要全省智慧的激荡与共鸣。

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许钦松对传统笔墨时代精神的阐释,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常务副主席陈小奇对广东流行音乐“敢为人先”精神的呼唤,奥飞、华强方特对文化IP的产业化实践……这些多元化样本,为珠海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恰如一面面镜子,映照出珠海文化发展的多种可能。

岭南文化不仅可以“潮”起来,更可以“闯”出去。

面向未来,珠海的文化发展路径愈发清晰——

向海问路,深挖独有的“蓝色文明”基因。从容闳“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开拓精神,到侨批纸短情长的家国情怀,这些深植于城市血脉的文化密码,将通过学术研究、文艺创作、城市空间重塑,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的城市印记。

以智为帆,强化“科技赋能”的新质生产力。积极拥抱数字文明,不仅鼓励如金山等科技企业参与文化建设,更要推动动漫、游戏、设计等产业聚势成链,打造具有鲜明珠海特色的文创产业集群。

跨海联城,构筑“湾区协同”的文化传播新格局。依托港珠澳大桥的物理联通,深化与港澳在艺术展览、演艺交流、文创开发等领域的合作,将珠海建设成为岭南文化走向世界的“海上会客厅”。

珠海渔女位于珠海市香炉湾畔,与港珠澳大桥遥相呼应。资料图片

珠海渔女位于珠海市香炉湾畔,与港珠澳大桥遥相呼应。资料图片

海上生风,风劲帆满。这座始终与海共舞的城市,曾是中国打开国门看世界的重要窗口;今天,在文化强省建设的潮头上,它再次被时代选中。

当千年的岭南文脉遇见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当守正的根基遇见创新的浪潮,珠海,这艘承载着文化梦想的巨轮,正以其独特的城市叙事,驶向那片属于新时代的广阔蓝海。

撰文:谢静怡 吴志远

编辑 刘梓欣
校对 何翠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