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未来学校:AI融入学与教,谱创造教育新篇

教育莞家 2025-09-25 14:14

走进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校园处处彰显AI赋能教育的痕迹——校园智能管理系统对校园环境、安全保障、资源调配等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与智能调控;借助人脸识别技术,筑牢校园安全防线;漫步校园,智能照明系统根据环境光线自动调节亮度……

作为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教育标杆校、东莞市首批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学校,正如校名蕴含的深意,“未来”二字不仅是对教育形态的前瞻构想,更是AI技术融入办学治校、融入学与教全场景的生动实践。

在这里,AI不仅是工具,更是构建个性化、智能化、开放性教育新范式的核心力量。当前,松山湖未来学校正全面实施“创造融通学习与生活”为核心理念的中学阶段早期创新人才“π”模式的育人路径,积极利用数智赋能,谱写学校“创新教育”新篇。

构建分层分阶课程体系

今年4月,广东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数字化评价与质量提升项目2025年春季学期省级教研活动在松山湖未来学校举行,活动同时也是该校举办的第二届课堂节开放日。来自全国的优秀教育者齐聚松山湖,以“‘育’见AI,问学未来”为主题,开启了一场AI与教育的深度对话。

2025年4月,广东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数字化评价与质量提升项目2025年春季学期省级教研活动现场。

2025年4月,广东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数字化评价与质量提升项目2025年春季学期省级教研活动现场。

省级教研活动为何花落松山湖未来学校?究其背后,离不开学校对AI+教育的实践探索。

“人工智能教育不应是‘孤岛式’的技术教学,而要与学科融合、与兴趣共生。”这是松山湖未来学校在AI+教育实践中始终秉持的理念。

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搭建起覆盖初高中、兼顾普及与拔尖的“分层分阶”课程体系,通过“AI+X”与“X+AI”两大课程类型,分别聚焦人工智能原理及人工智能在跨学科问题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让AI从技术工具转变为思维载体,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

松山湖未来学校搭建起覆盖初高中、兼顾普及与拔尖的“分层分阶”课程体系。

松山湖未来学校搭建起覆盖初高中、兼顾普及与拔尖的“分层分阶”课程体系。

在课程分层设计上,学校以“通识-社团-拔尖创新”为脉络,满足不同学段、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面向全体学生,则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与AI自修室,利用信息技术课普及AI基础原理,重点培养学生的AI素养与工具使用能力。

在课程融合层面,“AI+X”与“X+AI”的双向探索打破了学科壁垒。人工智能+X学科,打造跨学科课程,助力理解应用,激发AI学习创新;X学科+人工智能,则侧重使用人工智能助力各学科教学,AI促进学习创新。

值得一提,硬件支撑与资源开发是课程落地的重要保障,当前该校高标准建设了一间人工智能实验室,配备一台算力机及多套人工智能教具,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实践环境。同时,针对市面AI教育资源与学情匹配度不高的问题,学校技术科组引入越疆、科大讯飞等企业课程资源,并进行二次开发,增加人文底色与学科融合元素,并按初高中分阶设计,确保资源适配性,这种“引入+开发”的资源建设模式,也有效解决了AI教育资源碎片化、同质化问题。

锻造高素质AI师资队伍

AI教育的落地,关键在教师。对此,松山湖未来学校管理团队深知,只有打造一支兼具AI技术能力与教学创新意识的师资队伍,才能让AI教育真正惠及每一位学生。

松山湖未来学校校园内数据可视化系统。

松山湖未来学校校园内数据可视化系统。

为此,学校针对技术组教师与学科教师制定差异化培养方案,通过“引才+研修+激励”的多元机制,构建起一支专业化、复合型的AI师资团队。

在技术组教师培养上,学校以“专业引领+教研共同体”为核心路径。一方面,引进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的谢稳根老师,发挥其专业优势助力教学实施;另一方面,积极对接外部优质资源,结合市教育学会人工智能教育中心组、信息技术教研中心组,省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基地等项目,建设教研共同体联合研修,并引入国内头部人工智能教育研究机构如科大讯飞,共同打磨学校人工智能课程。

2025年9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特聘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俊龙受邀入校讲座。

2025年9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特聘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俊龙受邀入校讲座。

针对学科教师,学校创新推出“AI种子教师计划”,以“教学法第一、技术第二”为理念,培养一批能将AI融入学科教学的骨干教师。通过讲座及工作坊等形式,以“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研修拓宽教师视野。

激励机制是激发教师参与AI教育热情的重要抓手,为此松山湖未来学校特别在校级评优中设立“AI种子教师”奖项,对在AI教育实践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同时,鼓励教师提交AI赋能创新教学案例,由学校组织专家进行打磨,推荐参与省、市级评选。

2025年6月,松山湖未来学校举办第二期AI种子教师工作坊研修活动。

2025年6月,松山湖未来学校举办第二期AI种子教师工作坊研修活动。

这种表彰与成果孵化双推动的模式,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也显著提高老师们的专业素养——学校教师张峰铭获评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应用名师团、语文教师吴嘉宜在省级CSMS研修活动中受邀做主题发言、博士教师刘文燕撰写的论文《智能工具赋能经典阅读教学——以DeepSeek在<红楼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例》入选第29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汇报。

以技术赋能教育,引领师生成长

经过多年实践,松山湖未来学校AI教育已进入实施深化期,在学生成长、学校发展、区域示范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立足学生成长,AI教育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技术素养,更培养了其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近三年,学生在人工智能相关活动中斩获国际级嘉奖26人次、国家级69人次、省市嘉奖161人次,涵盖AI挑战赛、机器人竞赛、科技创新大赛等多个领域;在成果转化上,近一年来学生申请专利4项(相关报道:《超牛!东莞新疆初中生联手,科创发明获国家专利》),另有14项专利仍在培育中。

在第二十六届全国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松山湖未来学校学子以黄子欢、宁子轩力压群雄取得全国最高奖“创新之星”,这也是该校连续第三年捧回该奖项。

在第二十六届全国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松山湖未来学校学子以黄子欢、宁子轩力压群雄取得全国最高奖“创新之星”,这也是该校连续第三年捧回该奖项。

当前,AI教育已成为松山湖未来学校的特色品牌与核心竞争力,学校“人工智能助力教学变革”案例成功入选教育部《2024中国智慧教育发展报告》,并受邀在2025世界智慧教育大会上分享经验,成为全国AI教育的典型案例。

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学校AI教育实践的认可,更提升了学校在区域教育中的影响力,吸引省内外学校前来参观交流,为东莞AI教育经验的推广奠定基础。

2023年5月,松山湖未来学校于“问学云平台”上线,平台运行近两年,学生使用AI问答超过20万次。2025年初平台全量接入DeepSeek-R1(671B满血版),持续推动数智赋能学习方式变革。

2023年5月,松山湖未来学校于“问学云平台”上线,平台运行近两年,学生使用AI问答超过20万次。2025年初平台全量接入DeepSeek-R1(671B满血版),持续推动数智赋能学习方式变革。

面向未来,该校制定了AI教育深化发展规划,将继续打磨数据中台,实现教学数据的无感采集与融通应用,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将开展更多形式的AI教育交流活动,让每位教师都能参与到AI教育创新中,通过教师的专业成长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积极利用数智赋能,深度融入教与学的环节,学校全面实施“创造融通学习与生活”为核心理念的中学阶段早期创新人才“π”模式育人路径,构建“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探究方案—在创造中验证实践—在生活应用中实现价值”的培养链条。

9月22日下午,松山湖未来学校举行“问学云思”智能体发布会。

9月22日下午,松山湖未来学校举行“问学云思”智能体发布会。

从课程体系的搭建到师资队伍的锻造,从学生成果的涌现到未来规划的明晰,松山湖未来学校以AI教育为突破口,探索出了一条技术赋能教育、创新引领成长的发展道路,也将为区域内其他学校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持续贡献“未来”智慧。

采写:南方+记者 黄婷

统筹:王慧

学校供图

编辑 冯文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