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中山,用公园网络托起韧性城市

作者 陈少宏 2025-09-27 06:30

前段时间,来自中山的一抹粉红,刷屏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位于中山五桂山下的金钟湖公园内,盛放的粉黛乱子草形成一片“粉色海洋”,娇艳浪漫,引来不少市民游客打卡欣赏。

金钟湖公园的粉黛乱子草。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作为中山近年走红的“网红”公园,依山傍水的金钟湖公园可谓一步一景。而少有人知的是,粉黛、水库、落羽杉等动人景观,同时也是保护中山城区免遭山洪、内涝等灾害的一面“软性城墙”。

实际上,自2022年中山入选国家系统化全域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遍布全城大大小小的公园,越来越多地加入了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海绵”元素,让公园变成了消解城市洪水内涝风险的“人造海绵”。

美丽与韧性相融,“公园城市”和“海绵城市”相嵌——“海绵”中山,正用公园网络托起一座韧性城市。

功能之变:从风景到“绿芯”,绿地会呼吸

如果说建设“海绵城市”是把城市打造成为一个巨型“海绵”,能够从容应对洪水、内涝等威胁,那么公园就可以被视作分布在城市各处的一块块会“呼吸”的小“海绵”。

我们常见的公园,一般是被用来游览、观赏,其主打一个“景观”功能。建设海绵城市,则是在公园作为景观的“基础包”之上,内置更多“升级包”功能。过去仅仅作为“风景”的公园,升级成“晴时成景、雨时治水”的一片多功能生态“绿芯”。

例如,近年来新晋成为中山网红打卡点的中山人才公园,其位于3条河涌汇入中山“母亲河”——岐江河的河口,公园可谓应“水”而生:公园在建设时设置了近20万平方米的调蓄水域,并辅以1.1万平方米的红树林湿地、1.7万平方米的植被缓冲带、近5000平方米的雨水花园等。降雨时,这些空间和设施就能够吸纳雨水,在保障周边及流域的排涝安全的同时滋养绿地、红树林等景观。

中山人才公园。 南方+ 王浩宇 拍摄

如此一来,曾经不起眼甚至暗藏隐患的河口,蝶变为风景秀丽的亲水乐园、保障周边城区排水安全的调蓄枢纽,一举两得。

除了新建海绵公园,中山还将不少已建成的公园“海绵化”,古镇文化公园就是其一——过去园内的人工湖虽构成一方景观,却没能发挥调蓄功能,不仅导致自身水质较差、湖滨生态功能不足,还在降雨时对公园的内涝无能为力。经过改造,公园的排水路径转向人工湖,让人工湖从功能单一的景观湖升级成为区域调蓄枢纽。同时,公园改造中采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设施,从源头吸纳、净化雨水。

公园有弹性、绿地会呼吸,城市也就有了应对洪涝风险的底气。

古镇文化公园。 受访者 供图

体验之变:从避水到亲水,危机变景观

随着公园的“海绵化”在中山逐步推进,城市过去潜藏“危机”的空间渐渐被改造为宜人景观,曾经的避水场景更多地向亲水转变。对于市民而言,这无疑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延展。

在中山中心城区,连绵起伏的五桂山构成了独特的山城相融图景。而到了雨季,山洪却成了中心城区的一大威胁。于是,中山在五桂山北部山脚建设起区域山洪公园调蓄群——金钟湖公园、古香林公园等公园内的水塘及低地成为天然的蓄水池,雨季时的涝水被引入公园“消化”,在晴天转变成山清水秀的亮丽景观。

由此,曾经人迹罕至的山洪险地,化身成为旅游App“必去榜”上的一处热门景点,区域山洪公园调蓄群真正实现了“平急两用”。

实际上,强调城市亲水体验的理念,早在20多年前就已在中山出现。

2001年,由粤中造船厂旧址改造的岐江公园建成开放。与当时国内绝大多数公园不同,岐江公园并没有用围栏等设施将园内的水域和陆地隔开,而是在岸边种植了本土野草,形成了陆地与水面直接相接的阶梯式河岸,成为一处亲水的海绵公园。

如今,水环境几乎成为中山公园的“标配”:无论是过去建成的岐江公园、石岐文化公园,还是新建成的古香林公园、华侨公园、凤鸣湖公园,它们都已成为连接城市居民与自然水系的纽带。园园相连,连点成片,海绵公园群在提供休闲场所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一座亲水型城市、改善市民亲水体验,实现了“水安全”与“水亲和”的统一。

系统之变:从单点到网络,公园联网治水

打造海绵城市,公园固然起重要作用。而如何串珠成链、让公园形成网络,最大化地发挥其功能效益?

作为典型的岭南水乡,河网密布是中山城市空间的显著特征,河涌成为连接公园与公园、城市各区域的流动载体。围绕河涌铺排的市政排水管网、河道整治、泵站等“灰色设施”,则与公园群共同构成流域洪涝治理体系。

以横贯中山中心城区、流域面积超37平方公里的白石涌流域为例,流域南部为五桂山、北部为中山市建成区,整体地势南高北低。从先天的自然条件来看,白石涌流域隐含着雨季山洪冲击城区、河水上涨引发内涝等风险。

那么,有公园群参与、多项设施共同发挥作用的“蓄排并举”体系,是如何化解这一风险的?

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白石涌流域内五桂山北侧山洪在经金钟湖公园、儿童公园、古香林公园、树木园、秀丽湖公园等公园群内湖库及山塘调蓄后,由白石涌河涌排出,城市雨水则主要依靠内河涌、雨水泵站和雨水管渠排出。

区域山洪公园调蓄群示意图。 受访者 供图

区域山洪公园调蓄群示意图。 受访者 供图

具体而言,“蓄”既得益于公园群的调蓄功能,也离不开老旧小区改造等工程所挖掘的源头调蓄功能;“排”则由泵站强排、河涌及暗涵整治、实施清淤和岸线治理、管网排放能力提升等措施来保障。可见,“蓄排并举”体系不能没有公园,也不能只有公园。当公园同海绵城市系统下的其他组织共同发挥作用时,城市才真正做到了“会呼吸”。

值得一提的是,公园绿地功能的不断丰富、海绵城市功能体系的不断完善,也带动着城市更新与城市空间格局的优化。例如中山人才公园如今已成为中山三大核心平台之一——岐江新城的一张“封面”,周边高端住宅、商业、文旅项目相继落户。这场聚焦公园“海绵化”的行动,最终带来的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

中山人才公园。 南方+ 王浩宇 拍摄

采写:南方+记者 陈少宏

编辑 卢子衡 钟城建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