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运会每天超万吨垃圾都去了哪?

作者 影子 2025-11-26 11:53

广东奥体中心附近正在工作的GS1无人驾驶清扫车。

广东奥体中心附近正在工作的GS1无人驾驶清扫车。

随着第十五届全运会正式落下帷幕,赛场上的精彩瞬间令人难忘,而赛场背后同样有一场值得回望的“绿色战役”:在赛事高峰期每天产生的超万吨垃圾,是如何在不扰民、不滞留、不堆积的情况下实现“日产日清”?又是怎样悄然转化为绿色电能、循环资源,支撑一届“绿色全运”的顺利举办?

带着这些问题,11月25日,《南方》杂志记者随“无废全运 绿色全运”媒体采风活动走进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地探访广州在城市垃圾处理与资源循环方面的创新实践。

从GS1无人驾驶清扫车的精准作业,到智能回收柜“即投即收益”的便民设计;从纯电动压缩式垃圾车的低碳收运,到“一进四出”的垃圾处理与能源转化……这套贯穿全过程的城市循环体系,是广州交出的“赛后作业”。

科技赋能,保障赛事环境高标运行

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科技感十足的环卫服务成为一道别样风景。

在智慧清扫收运方面,十五运会期间共投放了约70台搭载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GS1无人清扫车。解说员在展示GS1工作时介绍,“它具备自动充电和加水、零毫米贴边清扫、自动倾倒垃圾、自动路线规划、远程调度、智能监控等功能”。赛事以来,按照“一馆一策”原则全天候开展作业,GS1累计作业时长超900小时,清扫面积超222万平方米。

收运车辆及司机。

收运车辆及司机。

此外,为了给群众提供更低碳、环保的观赛体验,赛事主力清运车辆全部采用纯电动12吨压缩式垃圾车。该产品零排放、低噪音,能够实时回传位置、载重、电量等数据,并在车辆尾端搭载了防滴漏装置与300升的污水收集箱,较好地解决了行车运输垃圾过程中的跑、冒、滴、漏问题,以高效、绿色、洁净、环保的理念保障赛事周边的高标准维护。

“智能回收柜按照0.6元/kg的统一价格,进行可回收物的微信提现。”工作人员向媒体演示道。在赛事重点区域及周边,15台智能回收柜为运动员和观众提供24小时便捷的可回收利用资源投递服务,以100米为服务半径,对主要通道、休息区等人流密集区域实行全覆盖。通过“一点、一扫、一投”,实现纸类、塑料、金属和织物等4大类24小类回收物“即投即收益”,显著提升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智能回收柜。

智能回收柜。

环卫作业的智能化、低碳化、便利化升级背后,离不开城市智慧环卫数字化平台、广州资环智慧运营平台的强力支撑。据广州环投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朱丽君介绍:“通过集团自主搭建的智慧环卫电子平台,实现了从收运端到处置端的全流程作业监控。”智慧环卫平台通过AI智能调度、风险预警等功能,可动态优化收运路线,实时追踪赛事场馆、酒店等重点区域清运进展,确保垃圾“日产日清”。赛事期间,核心区域垃圾日收运量达近万吨,高效透明的流程为赛事环境筑起了精准的“智慧防线”。广州资环智慧运营平台实现全品类、全链条数据互通和溯源,加快构建“互联网+可再生回收体系”模式。

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

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

变废为宝,注入绿色发展持久动力

“广州环投集团作为城市环境服务的主力军,紧紧围绕‘资源循环’这一核心,通过系统性、多元化的创新实践,将城市生活垃圾‘变废为宝’,为打造一届名副其实的‘绿色全运’提供了坚实保障。”广州环投福山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钟卓延说。他强调,“广州环投集团已建成横向覆盖多品类固废处置的全产业链体系和全链条作业模式,助力广州市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创造了三个‘国内第一’。”

广州环投福山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卓延接受媒体采访。

广州环投福山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卓延接受媒体采访。

据介绍,十五运会期间,城市生活垃圾通过专车运输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集中处理。广州环投集团旗下产业园的焚烧处理能力超3万吨/日,超过广州每日生活垃圾产生量,能够满足城市未来发展需求。以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为例,园区总占地面积为1604亩,日均固体废弃物总处理规模达到1.26万吨,其中包括第三资源热力电厂、生物质综合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的协同处置项目。

第三资源热力电厂与体育公园航拍。

第三资源热力电厂与体育公园航拍。

在广州,包括福山在内的六大循环经济产业园,不仅破解了多年以来市内垃圾围城的难题,还将大量生活垃圾转化为宝贵资源。通过先进的焚烧发电技术,垃圾化身绿色电能,年发电量超过4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2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00万吨,绿色效益显著。开幕式以来,累计为赛事场馆及核心区域输送约1.6亿千瓦时绿电,有效节约标准煤消耗,减排成效显著。垃圾焚烧产生的余热还可转化为绿色蒸汽,为区域提供清洁能源,构建起跨园区的能源梯级利用模式;渗滤液深度净化后供园区企业冷却用水,进一步拓展资源循环利用路径。

此外,场馆建设与改造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也得以“重生”。依托全市两大示范性建废项目——增城、白云项目,建筑垃圾被资源化处置后转化为再生建材,成功回用于城市建设,形成了“来源于建筑,回归于建设”的绿色闭环。

一体化改革,绘就绿美广州新画卷

广州环投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朱丽君接受媒体采访。

广州环投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朱丽君接受媒体采访。

近年来,广州以环卫一体化改革为抓手,推动城市环境治理能力持续提升。通过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运作、全链覆盖”的收运处置体系,有力推动环卫行业向“管干分离、精耕细作”转变,向标准化、规模化高质量发展,让市民切身感受到市容环境与城市治理能力的双提升。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以服务全运为契机,全市投用280余台新能源环卫车,构建绿色高效的收运体系;500余辆环卫车完成“木棉花”涂装升级,成为流动的城市风景线;50余座资源集运中心完成提质改造,实现环卫设施从“邻避”转向“邻利”,使垃圾收集、转运站治理和改造升级项目在2024年民生实事满意度测评中排名第一。

“展望未来,我们将坚定聚焦‘变废为宝、价值创造’,致力于构建技术领先、协同高效、模式创新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生态体系,为广州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贡献环投力量。”钟卓延说。

从赛事保障到城市可持续发展,广州正持续强化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探索零碳产业园模式,布局绿色算力新赛道,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生态,为“美丽广州”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为超大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生动实践。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丨影子

【实习生】周菁

【通讯员】肖锦鹏

【本文责编】张蓓蕾

【频道编辑】李卓华 陈健鹏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叶石界 郭芳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编辑 影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