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肇庆市实验中学(简称“肇庆实中”)的跑道上,冯千帆的每一步都踏得格外沉重。2023年体考因伤病缺席,2024年体考再度失利,接连的打击曾让这个少年陷入短暂的迷茫。但体育生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他迅速调整策略,白天恢复专项训练,夜晚挑灯恶补文化课,用两个月时间完成双线逆袭,最终通过全国体育单招考试,成功考入广州体育学院。
双轨突围:体育生的“两条腿走路”哲学
“体魄与学识,是体育生必须同时登顶的两座高峰。”肇庆实验中学体育教师刘克滨道出了体育特长生面临的核心挑战。在冯千帆的冲刺阶段,学校为他量身定制了“6:4黄金时间配比”——60%时间精研运动技能,40%精力专攻学业知识。训练场上,教练通过运动科学实验室实时监测他的乳酸阈值和肌肉状态,确保训练高效精准;课后专属学习室里,老师采用“分层教学”提炼知识精华,帮助他攻克文化课中各个薄弱科目。
灵活的学业安排也为冯千帆扫清障碍:“错峰考试”让他不必在赛前分心,作业弹性提交制则为高强度训练留出缓冲空间。“训练场上少流一滴汗,考场里就要多流一捧泪。”刘克滨的这句叮嘱,成了冯千帆双线作战的座右铭。
破局者说:挫折是梦想的垫脚石
“单招不是捷径,而是奋斗者的荆棘路。”冯千帆这样总结自己的逆袭。体考接连失利后,他曾陷入短暂的低谷,但很快意识到:体育生的竞争力不仅在于赛场表现,更在于能否用文化成绩托住专业底线。备考期间,他每天清晨5点半到操场打磨技术,晚上则逐字逐句啃下文化课重点,甚至将训练笔记和知识点贴在宿舍床头反复记忆。
这种“野蛮生长”的背后,是体育生群体特有的韧性。冯千帆的故事并非个例——近年来,肇庆市实验中学通过科学训练体系与个性化文化辅导,帮助体育特长生实现“两条腿走路”。正如冯千帆所说:“困境只是成功路上的阶梯,跨过去,才能看见更高处的风景。”
启示:体育人才培养需要更多温情
冯千帆的逆袭,折射出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空间。专业训练与文化学习如何平衡?学校支撑是关键。肇庆市实验中学的实践表明,当科学训练遇上精准教学,体育生的潜力便能充分释放。
如今,冯千帆的跑道已延伸至广州体育学院,但他的故事仍在激励更多后来者:真正的体育精神,不仅是赛场上的拼搏,更是面对挫折时永不言弃的斗志。而那些曾被汗水浸透的日夜,终将化作照亮前路的光。
撰文:唐锦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