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红树林日|惠州海岸线,长出“金树林”

作者 乌天宇;王昌辉 2025-07-26 09:18

潮起时它们是“海岸卫士”,潮落时化作“生态乐园”,在惠州281公里海岸线上,有一片片如翡翠般镶嵌的红树林。如今,这些兼具生态韧性与经济活力的“金树林”,正书写人与自然共生的答卷。

7月26日是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国际日,又称世界红树林日,南方+带你探寻惠州红树林蕴藏的发展密码。

惠东好招楼湿地公园景观长廊。

惠东好招楼湿地公园景观长廊。

生态密码:红树林物种占比超全国四成

惠州红树林的生态密码,藏在其不可替代的生物多样性中。

退潮后的稔平半岛考洲洋畔,红树林气生根交织成天然迷宫,泥地上布满螃蟹爬行的细碎脚印,勾勒出自然生命的鲜活图景。

作为亚热带南缘的红树林分布区,惠州红树林总面积达388.22公顷,虽不算广袤,却堪称“生态基因库”。

这里的红树植物种类占全国的48.6%、全省的81.8%,为1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26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家园。

比如,在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283种陆域植被与52种水域植物交织成网,340多种动物在此繁衍生息。2021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首次在此现身,此后连续多年的监测记录,成为惠州红树林生态改善的生动注脚。

考洲洋畔的红树育苗基地。

考洲洋畔的红树育苗基地。

保护密码:十余年耕耘换得绿意绵延

惠州红树林的绿意盎然,离不开十余年如一日的科学守护与耕耘。

作为陆地与海洋的过渡带,红树林生态系统极为脆弱,而惠州红树林多紧邻村庄,周边养殖塘密布、人为活动频繁,面临着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多重挑战。

自2013年以来,惠州累计实施20个红树林营造修复项目,新营造红树林8857亩、修复现有红树林1965亩,让昔日零散的湿地逐渐连成万亩“海洋绿肺”。

俯瞰盐洲岛白沙村红树林湿地公园。

俯瞰盐洲岛白沙村红树林湿地公园。

为进一步筑牢生态屏障,惠州制定出台《惠州市红树林湿地保护专项规划(2024-2030年)》,构建起“一带两区多点”的空间保护格局——以滨海红树林生态屏障带筑牢蓝色防线,以稔平半岛示范区打造“红树林+生态产业”样板,以大亚湾片区建设科普慢行廊道,再通过多个保护修复节点织密保护网络。

科技给守护装上“智慧大脑”,惠州正搭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高清摄像头、水质监测断面与气象站实时运转,生物智能识别技术精准捕捉生态变化,让每一寸原生湿地都得到细心呵护。

俯瞰盐洲岛白沙村红树林湿地公园。

俯瞰盐洲岛白沙村红树林湿地公园。

价值转化密码:“蓝碳”经济激活绿富动能

从“绿树林”到“金树林”,惠州红树林走出了价值转化的创新实践。

“以前靠海吃海,现在护海养海”,这是惠州滨海群众感同身受的变化。这几年,随着红树林生态改善,海景、滩涂、渔港成了“香饽饽”,越来越多村民、渔民开民宿、做向导,从昔日的“打鱼人”变身“生态管家”,生态旅游让绿水青山长出了“金山银山”。

白鹭在惠东先的红树林里自由飞舞。

白鹭在惠东先的红树林里自由飞舞。

更高层次的价值转化正在上演:2024年,惠东县10年期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以超400万元成交,预计10年内可固定约4.3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让“蓝碳”从生态概念变为经济收益。因保护成效突出,惠州还获得1026亩国家及省级造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成为全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地市,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空间的双赢。

日复一日,惠州的红树林在潮起潮落中茁壮生长。它们是海岸线上的绿长城,更是生态文明的生动注脚,每一次抽枝展叶都在诉说着守护与发展的平衡之道,为美丽湾区写下动人的生态篇章。

采写:南方+记者 乌天宇

摄影:南方+记者 王昌辉

编辑 南小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