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变身“米粮仓”、沙漠里长出“绿洲菜”、温室棚结出“反季果”……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你听过到海里“种菜”吗?在广东海洋大学就有一支这样的科研团队,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如何在海里“种菜”。
作为拥有2.1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的海洋大市,湛江发展海洋经济潜力无限。依托湛江丰富的大型海藻资源,自2005年起,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谢恩义及其团队开始从事大型海藻新种类产业化栽培研究,随后,湛江湾实验室大型海藻团队也相继开展研究。
目前两个团队已成功培育出4种适合广东海域规模化栽培的经济海藻——礁膜、异枝拟江蓠、硇洲马尾藻和拟鸡毛菜,掌握了其人工采苗、育苗和栽培技术,并开发建立立柱式栽培、全浮筏式栽培及多营养层次混养三种栽培模式。
从实验室的育苗到海上“农场”,一场“向海洋要粮食”的绿色革命正在南海之滨悄然兴起,为践行“大食物观”开辟出一条崭新的“海上粮仓”之路。
海洋“绿色宝藏”
兼具食用与生态价值
走进广东海洋大学霞山校区的实验室,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个并排的大型水产养殖箱,箱里放着一排排长20厘米、宽10厘米、厚1毫米的苗板,苗板上依稀可见淡绿色的附着物——这是正在培育的礁膜孢子囊。
礁膜,也被称为绿紫菜,具有良好的食用价值,是一种高营养、高经济价值的大型经济绿藻,与江蓠、硇洲马尾藻和拟鸡毛菜等被科学家亲切称为“海洋蔬菜”。
“肉眼可能看不太清,但这些小家伙可都是宝贝。”谢恩义轻轻取出一片苗板放在显微镜下,示意笔者凑近显微镜的目镜进行观察:眼前先是一片黑暗,随即又一片光亮,密密麻麻的礁膜孢子囊微观结构出现在视野里。
显微镜下的礁膜苗种宛如一颗颗挂在藤上绿色的葡萄干。“等孢子囊休眠到10月初,强光照射孢子囊就会放散4鞭毛的游孢子,再把栽培网浸入游孢子液里半小时,就可以转移到海区进行栽培了。”在谢恩义的介绍下,一个全新的微观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
在他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这些经济海藻不仅味道鲜美,更是一个营养宝库。它们富含膳食纤维、矿物质(如碘、钙、铁)、维生素(B12、C)以及抗氧化物质,且热量低,适合作为健康饮食的补充。
海洋蔬菜的膳食纤维含量显著高于陆地蔬菜,这类纤维可促进肠道益生菌生长,改善消化功能,还能延缓糖分吸收,辅助调节血糖。
不仅如此,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这些海洋蔬菜的价值更显珍贵。
研究数据表明,海洋蓝碳是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途径,而海藻则是目前地球上碳汇功能最强、最快速的固碳方式,被列为海洋碳移出的重要技术。
像礁膜、江蓠、马尾藻这种大型海藻,其吸收氮磷(降低富营养化、防止病害、赤潮发生)、光合固碳(碳汇、防止温室效应、海洋酸化)、改善生境(释放氧气、提供食物、繁殖场所)等生态功能十分显著,是名副其实的海洋“绿色宝藏”。
以江蓠为例,硇洲岛人工鱼礁建设项目曾选定异枝拟江蓠为海藻场增殖种类,通过制作海藻种苗网片,将扩繁增殖的海藻全部安装在人工藻礁礁体上,一起投入指定海域,建设形成海藻场,合计增殖海藻226.87万株。
江蓠海藻场组成的“海底森林”,不仅有效缓解了海水富营养化问题,还为海洋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
在显微镜下孕育的“绿色希望”,如何跨越实验室的边界,在广袤海洋中生根发芽?这背后是广东海洋大学团队历时十余年构建的“育—繁—推”一体化技术体系。
育苗技术革新
打造绿紫菜种质“基因银行”
“培育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杂藻的防除问题。”广东海洋大学团队成员崔建军副教授介绍,尤其到夏天,如果没有及时留意到水质的变化,蓝藻繁殖过多会覆盖在礁膜苗板上,遮挡了阳光,从而影响礁膜的培苗效果。
为此,在培育过程中,科研人员一个月必须进行一次换水,并且定期进行消毒杀菌,以保证水质干净。
在崔建军的介绍下,我们对礁膜的育苗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般分为四个步骤,依次是种藻的选择与处理,配子采集、合子培育和游孢子采集,最后才是海上挂网栽培。
得益于广东海洋大学团队首创的新型苗板和插槽式高效采苗技术,目前广东海洋大学已成为国内绿紫菜种质资源保存最多的单位,其礁膜育苗与栽培技术获得了湛江市地方标准认证。
科研人员用创新技术打通了海洋蔬菜产业化的“最后一海里”,如今,这套成熟的育苗模式正在湛江沿海多点开花:在硇洲岛采用立柱式培育礁膜苗种110亩;在东南码头培育硇洲岛马尾藻苗帘300张;在硇洲岛大浪村栽培硇洲马尾藻10亩;在徐闻角尾海区栽培拟鸡毛菜和异枝拟江蓠各5亩;在南三岛池塘栽培异枝拟江蓠10亩……
为更好地了解海洋蔬菜在海上的养殖情况,跟随广东海洋大学研究团队的脚步,我们来到了位于雷州市乌石镇的耐高温江蓠海上栽培场地。
平静澄澈的水面看似空无一物,只倒映着天空中游走的白云。只见谢恩义与崔建军赤脚走进水里,双手只轻轻探入水中,一簇簇随波摇曳的江蓠就被捧了起来。
“这是异枝拟江蓠、缢江蓠,还有硬江蓠……今年的长势都不错。”谢恩义蹲在岸边,顺着他指尖的方向望去,一丛丛江蓠正在水中舒展身姿。这些藻类细长的藻体随着水流缓缓摆动,像极了姑娘们浸湿的发丝。
“你可以感受一下江蓠的触感。”谢恩义把一大把江蓠递过来。触手是意料之外的滑腻,带着些微的韧性,还散发着淡淡的海腥味,叶尖挂着几颗不肯掉落的水珠,阳光一照,透出琥珀般的光泽。
“礁膜等藻类的育苗可全程室内完成,效率高且育苗栽培不受台风、高温、鱼害等的影响。”谢恩义介绍,以礁膜为例,其苗种生产和栽培技术成熟,加工同传统紫菜,干品亩产120千克以上,每千克售价在400元以上,是粤西最具地域优势和最易形成10亿元以上产业化栽培的海藻,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明显,可推动近岸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随即他掏出手机,向我们展示广东海洋大学一名毕业学生开的抖音店铺销售数据:“你看,这些海藻小零食很受年轻人欢迎。”2019年开始,广东海洋大学已经在湛江进行礁膜的小规模种植,并在抖音网店开始销售产品,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目前,海洋蔬菜还是比较小众的,要让它们走上百姓餐桌,需要从种质资源保护、规模化栽培,到精深加工、品牌建设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谢恩义的目光投向远处波光粼粼的海面。
撰文:邓安祺 通讯员 谢恩义 崔建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