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创校校长,来自珠海

珠海发布 2025-07-18 10:30

南海潮涌,珠江奔流。珠海这片山海相拥的土地,不仅以碧海蓝天闻名,更因教育星火而闪耀。这里走出了一批教育先驱——唐国安、唐有恒、古元……他们以教育为炬,让更多的人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

教泽绵长 桃李芬芳——“珠海大先生”历史文化采访报道今起推出。

生于岭南乡野的少年,

如何成长为清华学校的首任校长?

他如何推动庚款留学计划实施,

亲手搭建起

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桥梁?

答案,藏在过去那段岁月里。

荷塘月色依旧在,水木清华自成诗。百年清华校园,一砖一瓦浸染着思想芬芳,一草一木摇曳着求知灵光。这所学校的创办人便是从珠海唐家湾走出的唐国安

珠海历史名人研究会理事、市史志专家库成员李琛评价:“作为初创时期的掌舵者,唐国安是清华真正意义上的首任校长,其擘画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关键基石。”珠海容闳与留美幼童研究会会长、市史志专家库成员杨毅认为,唐国安是容闳留美教育的赓续者,他留下的精神火种,影响极其深远。

▲ 唐国安的相关报道

1858年,唐国安出生于清代广州府香山县恭常都鸡柏村(今为珠海市唐家湾镇鸡山村)的一个普通农家。彼时的唐家因毗邻澳门、位处“一口通商”的要道之上而早早沐染西风,不少人经营商贸、出洋谋生,逐渐形成了浓厚的侨乡氛围。

▲唐国安故居。

虽然唐国安的父亲务农,母亲操持家务,但是年长他26岁的族兄唐廷枢却早已是清末洋务派的核心人物,他创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40多家工商企业,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企业家”。

 ▲香山县恭常都唐氏《子英房谱》

唐氏家族中有不少人接受过西方教育。唐廷桂、唐廷枢、唐廷庚与容闳均为澳门马礼逊学校学生,关系密切。他们这些人兼具中西视野,高度重视教育,对唐国安影响极大。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唐国安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在家乡,他接受了传统私塾启蒙。1872年,唐国安进入上海同文馆学习英文。1873年,15岁的唐国安作为第二批“留美幼童”之一,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程。

▲留美幼童出国前在轮船招商局门前合影

初到美国,他被安排在康涅狄格州的一户中产家庭寄宿。尽管语言不通、文化迥异,他却能迅速适应环境。1875年,唐国安转至麻省,入读诺桑顿高中,并以期终大考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1880年,他入耶鲁大学法学院学习。

在校期间,唐国安不仅学业出色,还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尤其热爱体育,展现出良好的体魄与团队精神。然而,1881年,清政府突然宣布中止“留美幼童”计划,理由是担心这些学生“西化过甚”。包括唐国安在内的百余名学生被迫中断学业回国。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让这批最早睁眼看世界的青年,在归国后面临巨大的现实落差。

回国后的唐国安首先被安排学医,这与他的志趣和能力完全不符,他借故离校,后被查处,经亲友多方斡旋得以脱困。

此后,唐国安在多个领域历练——翻译、矿务、铁路、新闻……积累了丰富的实务经验,生活也逐渐富足。然而,在外人看来安稳优渥的日子,他却选择主动放弃,转而投身艰难且未知的教育事业。

李琛认为,这一转变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他对民族前途的深沉关切。唐国安曾亲历西方教育,深知强国之基在于育人。“他是幸运的,得以开眼看世界;但他更是清醒的,怀揣强烈的使命感,自觉肩负起传递知识火种的责任——让教育照亮国家的未来。”

李琛指出,尽管唐国安早年活跃于经济界,担任洋行高管,参与多项社会事务,但他的教育情怀早已显露。他曾任教于上海著名的梵王渡圣约翰书院,又参与创办“寰球中国同学会”并担任副会长。他认为学生对国家发展命运有重要的作用。

1907年,唐国安进入清政府外务部“储才馆”,后调入“考工司”,这两个部门都与选调安排留学人员相关,这是他实现“教育救国”理想的重要一步。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中,越来越多有识之士认识到教育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记录清末民初外事部门制度的《外交部沿革纪略》

1904年12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晚清驻美公使梁诚表示,可能会对庚款做适当调整。此后,梁诚抓住机会,在美国多方游说。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于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1908年美国国会批准了这一提议。

1909年,清政府设立“游美学务处”和“肄业馆”,负责庚款留学生的选拔与管理。唐国安因“中西学问,均属精通”,被任命为“会办”,任全职,拿全薪,实际上则是承担了主要负责人职责。他参与了1909年至1911年三批留学生的招考,制定了学生的选拔标准。1909年,他亲自带领第一批47名学生乘坐“中国号”邮轮赴美,接续了容闳当年开启的留学计划。1911年2月,“肄业馆”改为”清华学堂“,参照美国大学课程,学成后择优派往美国,不能赴美的学生,在清华学堂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1911年建成的清华学堂教学楼。来源于珠海史志

清华的创办,背后牵涉复杂的政治博弈与体制冲突。1909年设立的“游美学务处”由晚清外务部与学部共同管理,形成“双头领导”的格局:庚款留学资金来自美国,掌握在当时的外务部手中;学部则认为学校应该归自己控制。两部门理念不同,在运作中矛盾频发,掣肘不断。

为平衡各方势力,“游美学务处”由四品官员周自齐担任总办,唐国安、范源廉任会办。珠海市史志专家李琛认为,真正主导清华事务的,从始至终都是唐国安。“他是拿全薪的全职会办,工资数额远超其他领导,而且唐国安能安排唐元湛担任学务处驻沪文报采办委员、唐孟伦担任清华学堂第一任庶务长等职务。不论是从政府的薪酬安排,还是从人员安排来看,唐国安都是清华真正的主事者。”

▲清华学校抄录的外务部任用唐国安的人事文件。图源自清华大学校史馆、档案馆

凭借自身卓越的协调能力与忠诚笃实的品格,唐国安最终赢得了多方信任,使清华在复杂的“学外之争”中得以平稳运行、稳步发展。李琛认为,唐国安之所以能在多重权力博弈中站稳脚跟,不仅在于他深厚的西学背景和出色的组织能力,更得益于他对教育理想的坚守与对国家责任的担当,面对纷繁局势,牢牢把握住清华发展的方向。

正当清华步入正轨之时,时代风云突起。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政局动荡导致庚款被挪作军费,美国暂停拨款,教员星散、学生离校,校园几近瘫痪。

面对困局,唐国安没有退缩。他一方面协调各方资源维持教学秩序,另一方面奔走于度支部与外务部之间,争取恢复庚款拨付。最艰难之际,他甚至亲自奔走于华俄道胜银行、华比银行等金融机构筹措大量贷款,只为维系清华的基本运转。李琛评价说:“这一举动非同寻常,这是在拿自己的一生清誉和身家性命去拼。他对清华的感情极不一般,他拼命要保住国家教育的火种。”在他的着力推动下,清华办学经费渠道终于得以理顺,很快还清了所有债务,接下来的教学改革和校园扩建也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在唐国安心中,清华不应仅是留美预备学校,更应成为本土优质教育的典范。为此,他多次向政府申请拨付土地,保障经费,引进中美优秀教师,构建完整课程体系。在他的着力推动下,清华办学经费渠道得以理顺,校园面积从450亩扩展至1300亩左右,为实现日后建设大学奠定了基础。

他推动了师资国际化,设立教工住宅区,提升教学质量,使清华从“送出去”转向“引进来”,开创了本土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新模式。李琛评价说:“‘引进来’与‘送出去’有所不同:一是成本更低,能让更多学生受益;二是有主场优势,能使教师与课程设置更贴合国家发展需求。”

此外,唐国安特别重视体育教育,认为“体育不仅是强身健体,更是培养团队精神和坚韧品格的关键”。他设立多种体育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田径、篮球、足球等运动,清华体育传统由此确立。同时,他倡导学生自治,成立学生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领导力与协作精神。

为何重视体育的唐国安却英年早逝?李琛介绍,唐国安为国家的教育,为清华的事务耗尽了心血,身体早已不堪重负。说到此处,李琛哽咽道:“唐国安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为理想而死,从这点看,他是幸福的。”

临终前,唐国安向民国外交部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还是关于校务。他在信中提出辞职申请,并明确推荐副校长周诒春接替职务。文件递上去的第二天,唐国安先生便溘然长逝,社会各界深感哀痛。

清政府最终依照他的意愿任命新校长,而周诒春不负众望,为清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与繁荣。此后几任校长接棒前行,清华得以稳步发展,逐步成长为今日中国最顶尖学府之一。唐国安虽未亲历其盛,但他打下的制度基础、育人理念和办学格局,早已深深嵌入清华百年发展的血脉之中

▲清华大学。图源自清华大学官网

唐国安的教育实践为中国培育出一大批杰出人才。这些人才的成就功业与价值取向,是唐国安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

清华从全国范围招生,其中不乏来自珠海的学生。如唐悦良考入第一批庚款留美生,成为中国最早讲授政治学课程的学者,1928年任民国外交部常任次长、代理部长;卢维溥从清华赴美留学,归国后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架双层螺旋桨敞盖飞机“乐士文号”。

其后,唐统一考入清华,后成为中国机电学专家、清华图书馆副馆长;唐绍明,考入清华,后担任中宣部教育局局长、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馆长;清华培育出的人才或投身科研,服务国家,或回归家乡,参与文化教育建设,为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教育意识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位于珠海的唐国安纪念馆。来源于珠海高新区

珠海容闳与留美幼童研究会会长杨毅认为,唐国安是容闳留美教育的赓续者,要全面认识唐国安的历史地位,可以从多个维度切入:他坚持宁缺毋滥,在甄选庚款留学生时严把质量关;他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典范,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视野;他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方针,倡导“师生之间首重感情,教育之方端赖道德”的办学理念;作为务实治学的践行者,他始终躬身一线,踏实做事;而影响最深远的,是他留下的精神火种——以使命与担当垂范后世。

唐国安家乡的人们并未忘记他。近年来,珠海市高度重视对唐国安历史贡献的研究与纪念,已形成多点联动、多元参与的传承机制。一方面,珠海建成了唐国安纪念学校、唐国安纪念馆,并在其家乡唐家湾鸡山村修缮其故居原址,构建出具有文化教育双重功能的纪念空间;另一方面,珠海市政协、文史研究机构和相关中小学推出了唐国安专题文章、讲座和课程资源等,提升青少年对本地先贤的认知与敬仰。

▲唐国安纪念学校(资料图)。来源于珠海高新区

此外,去年新建成的“珠海留学文化馆”,系统展示从容闳到唐国安,从“留美幼童”到“庚款留学”的中国留学史,彰显珠海作为“近代中国留学重镇”的文化传统,还开辟有唐国安纪念专柜。唐家湾镇的“校长食堂”则除了纪念清华首任校长唐国安外,还融合了饮食、研学、传播功能,成为一个新的有益尝试。

▲陈佳哲/摄

作为毗邻澳门、广州的交通要地,珠海在明清时期已是贸易、文化重镇,孕育出了容闳、黄宽、黄胜等中国早期的留学生。唐家湾的开放氛围与榜样力量,为唐国安的留学之路奠定了基础,也塑造了他的精神品格。李琛认为,唐国安身上既有务实重教的香山精神,也有敢为人先的侨乡胆识。清华提出的“培植全才,增进国力”的办学宗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育教育”等理念,与珠海这座城市“兼容并蓄、开放进取”的文化特质一脉相承。

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赋予了唐国安勇于追求理想的勇气与决心。正如李琛所言,他在风雨中坚守理想、在乱世中开辟新路的经历,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历程,更是珠海精神的具体体现。李琛说,未来,珠海或许可以继续整合清华大学、地方大中小学校、博物馆及港澳资源,打造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唐国安精神传承体系”,实现“跨时空对话”“跨地域交流”“跨文化学习”的目标,让唐国安精神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位于珠海的唐国安雕像

生于乡野,志在天下;

西学东渐,育人为本。

唐国安的一生,

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

坚定信念、躬耕不辍的动人篇章,

也是一段属于珠海、

属于中国教育史的深情回响。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历史并未远去,

那个在危局中撑起教育脊梁的人,

仍照亮着未来之路。

他以毕生之力,

为“教育救国”的信仰

树起最光辉的榜样

回望百年,珠海大先生留下了一个个教育印记:从唐家湾走出的唐国安,成为清华学堂首任校长,将现代教育火种播撒华夏;农学家唐有恒筹建广东农林试验场及农林传习所,以科学精神耕耘沃土;人民艺术家古元执掌中央美术学院,让艺术教育绽放新芽……

珠海儿女,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以教育为救国良方,在农业、工业、艺术等领域开枝散叶。他们的身影,构成了中国教育史上独特的“珠海群像”。珠海大先生留下的,不仅是学堂建筑和学科体系,更是敢为人先的勇气、兼容并蓄的智慧。这些精神财富,让珠海人民在未来前行的道路上,更有底气、勇气和豪气。

今日珠海,先贤的教育理想正在续写新篇。由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珠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协办的“教泽绵长 桃李芬芳——珠海大先生”历史文化采访活动近日启动,并举办专家座谈会,系列报道从今天起推出。“珠海大先生”系列报道将循着历史足迹,致敬先贤风骨,在现实与历史的交汇中传承精神力量,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