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购物节”来了!广东这个“666”产业如何更6?

走进广东造 2025-08-01 08:00

每晚8点,74岁的李阿姨雷打不动地守在手机前。这位退休教师在“银发专属直播间”里“剁手”不少保健品和养生器械。她或许并不知道,自己的购物车正悄然撬动着一个即将突破10万亿元规模的庞大市场——银发经济。

近日,全国养老服务消费季活动正式启动。这场持续到12月的“银发盛宴”,鼓励打造中老年专属直播间,推动市场主体围绕衣、食、住、行、用、医、养、乐推出适老产品与服务,满足高品质养老需求。

在老年人旅游团日益火爆、刀郎演唱会门票成为尽孝“硬通货”的当下,推出为期数月的养老服务消费季显得尤为应景。银发经济背后蕴含的巨大商机显而易见,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预测,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惊人的30万亿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潜力,广东早已敏锐捕捉到风口——规上老年用品营收超6500亿元,相关规上企业超6800家,正以六大专项行动构建全产业生态链,堪称“666”产业。

广东这个“666”产业为何这么“6”?这一产业未来将如何走向?“666”产业又如何迈向万亿级?这片充满希望和挑战的蓝海,值得我们共同探寻。

广东为何能诞生“666”产业?

从跟随模仿到自主创新

说起养老康复产业,很多人或许觉得小众,但其背后的科技突围是一点没少。

“2012年我们刚开始做康复机器人时,被十余种生理和运动传感器‘卡脖子’——昂贵且接口不开放,处处受限制,导致产品价格昂贵。”力之医疗科技(广州)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华南理工大学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副院长谢龙汉回忆道,他咬牙带领团队走上自主研发之路,如今设备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三成,且正为飞入寻常百姓家再降成本。

深圳市肯綮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余运波也有类似的经历。2015年,他从芯片赛道转战养老产业,5年投入2000万元,试图复刻欧美外骨骼机器人,却发现酷炫的技术难以落地。2020年,他决定不再模仿,专注轻量化研发,并融合AI算法实现智能适配。2021年,首款外骨骼在泰山登顶,从旅游场景打开了破局之门。

过去,高端养老康复设备长期依赖进口,技术封锁、价格高昂。谢龙汉与余运波走过的弯路,正是广东企业从模仿跟随到自主创新的“打怪升级”之路。

老龄化程度在全国排不上号的广东,已成为全国养老康复产业最蓬勃的省份之一。这个反差背后,是制造业大省的硬核支撑。

广东已实现29个老年用品相关细分行业全覆盖。截至2023年,医疗器械注册证数量居全国第二,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高居全国第一。截至2024年底,全省康复医疗器械企业注册量达1.9万家,占全国10.7%。

从基础助行器到智能护理设备,广东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涵盖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全流程。”据广东省老龄产业协会执行会长洪颖岚介绍,广东的轮椅、助行器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50%,出口份额更是高达70%,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拓展能力与产品竞争力。

广东养老机构反馈的数据,则更明晰地显示了消费端的支撑:72%的本地养老机构选择本省生产的康复辅具,67%采购广东老年药品,68%使用本地智能设备。高自给率源于产品的竞争力——性价比高、质量优、售后完善。

产业布局则呈现“双核驱动”。“珠三角依托科技与产业优势,聚焦高端研发制造,广州、深圳汇聚众多龙头企业与创新平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则发挥资源与劳动力优势,专注中低端产品生产与原材料供应,形成区域协同。”洪颖岚分析道。

从制造业基因到市场需求,从产业链协同到区域互补,广东硬是把“666”产业炼成了银发经济的“六边形战士”——研发能打、生产能扛、出口能爆。

“666”产业未来有何走向?

老年消费需求升级与多元化

说一个当下银发经济市场的事实:老年人的需求很旺盛,市场上产品也层出不穷,但老年人的需求并没有被满足。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一种“能用的产品越多,能用的产品的越少”的矛盾感?

如今的老年人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生活需求,而是越来越追求高品质、智能化和多元化的生活。”深圳市盐田区海山街长者服务中心院长明帮春表示,超六成的新银发群体在退休后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的关注显著提升。

“做养老产品必须考虑每位老年人的需求和细节。”顺康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荣洪深耕养老行业30余年,他举例说,比如“飞机轮椅”的宽度要与飞机餐车相当,才能顺利通过客舱通道;再如,针对老年人如厕后起身困难的问题,他们研发了马桶升降器,可以将座圈抬升到使用者膝关节90度以上的最佳高度,让起身变得更加轻松省力。

来自日本北海道的白滨池华,已在广东从事养老产业26年,如今是广东省居家养老服务协会副会长、广东银发养老服务研究院执行院长。

在他看来,老年产品用品产业发展面临着以下几个痛点:盲目投入开发现象普遍,要么贵得离谱,要么滥竽充数,导致市场不买单;片面地追求技术性能的高大上,脱离老年群体实际需求;“康养+”产业融合程度低,未能形成联动效应。

“企业所研发的各类养老产品与当下年轻人、老人的养老观也不太匹配,导致有些企业研发的产品,除在政府端有大量的购买外,社会端并未得到普遍大众的认同。”河源东源县养老服务业协会副会长郑少波说。

说白了,是部分企业看到老年人消费升级的需求,却没做出真正匹配升级后需求的产品。

在这样的消费需求和痛点下,“666”产业未来有何走向?

我们可以视角转移到高度老龄化的发达国家,窥见一些市场培育与生态构建的做法。

比如日本,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政府牵头建立养老产品创新联盟,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资源,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品落地”的闭环。

德国则通过适老化改造示范工程培育市场,政府补贴家庭进行适老化装修,带动防滑地板、升降厨柜等产品的普及,并举办国际博览会对接供需。

美国设立的“科技养老实验室”,与养老院合作,在真实环境中测试智能穿戴、护理机器人,让企业获得反馈,也让老人直观感受产品价值,有效推动普及。

“666”产业如何迈向万亿级?

“人文关怀+硬核科技”才能托举产业未来

养老服务的升级,正催生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增长极。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预测,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

面对这块30万亿元的“大蛋糕”,广东如何推动“666”产业迈向万亿级?

“广东虽然具备产业优势,但仍面临产品创新乏力、与需求脱节、形态单一、营销缺品牌等挑战。”洪颖岚指出,尤其是懂技术、通适老化设计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亟须专项政策与企业实训破解瓶颈。

破局之道,首在顶层设计。洪颖岚建议,广东应构建系统性政策框架,统筹资源,推动银企对接落实优惠信贷,设立政企合作专项基金,重点扶持中小企业与科技型创新企业。同时加快制定本地老年用品产业标准,明确服务规范与技术要求,以标准引领产业升级。

创新是破局的核心引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吴波亮提出,加大研发投入,开发真正适老、实用、好用的“轻技术”产品,如功能性服饰、特医食品及老年特病药品。同时加快服务机器人、智能监护设备研发应用,提供智能医疗、远程问诊等服务。

聚焦康复辅具这一关键领域,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谢颖熙建议,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动中小企业与龙头联动,提升产业集中度;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优势,突破高端智能康复设备技术瓶颈,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广东品牌。

不过,白滨池华则提醒,要为当前过热的智慧养老“降温”,避免盲目追求技术“高大上”。“应正确引导技术发展方向,使其真正契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少走弯路,防止出现市场不买单或‘难买单’的现象。”

“人才是经济的助产剂。”白滨池华注意到,当前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尚未重点覆盖养老领域。他呼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院校开设相关专业,通过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打通人才就业通道;支持从业人员“走出去”,再“引得回”,实现国际经验本土转化。

应用场景的落地同样关键。洪颖岚建议,建设老年消费电商平台与智慧养老体验中心,打造线下适老化产品展示馆,并将老年用品纳入消费券、以旧换新政策,激发市场活力。

“银发产业格局未来走向难以预知。”但正如白滨池华所说,银发产业经济与以往的任何一种形态的产业模式都不同,它不是用冷冰冰的设备取代人的双手和情感就能让老人幸福。“人文关怀是基本,科学技术是赋能,两者合一,才是做好老年服务的上上策。

采写:南方+记者 昌道励 许宁宁

摄影:南方+记者 张令 钟志辉

编辑 钟烜新 张茵
校对 曾慧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