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剧《英歌》在京上演
继舞剧《醒·狮》《龙·舟》后,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出品,广州歌舞剧院打造的又一力作——大型民族舞剧《英歌》于2025年7月31日至8月3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
当前,这部舞剧已历经全国19城38场巡演淬炼,又于六月全新打磨提升,以英歌舞为骨、侨乡史诗为魂,在非遗与时代精神的碰撞中,让岭南文化在全国重量级舞台上掀起强劲声浪。
剧照。侯扬 摄
剧照。侯扬 摄
线下活动亲身体验岭南文化
作为2025年“天桥舞蹈演出季”的重磅剧目,《英歌》以“热辣滚烫”的家国情怀和精湛的舞台艺术征服了观众。舞剧选段曾亮相“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春节大联欢”及央视《2025年“四海同春”全球华侨华人春节大联欢》,该次北京首演更以全新打磨的版本,展现了非遗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观众拍照打卡。大鹏 摄
观众拍照打卡。大鹏 摄
为让观众更深入感受“中华战舞”的魅力,广歌在巡演期间,除演出外还将组织相关线下艺术活动。7月29日,于首演前,举办“纪录片放映+主创见面会”,邀请了制作人张毅、总编导钱鑫、王思思、舞美设计刘科栋、灯光设计任冬生、服装设计阳东霖等核心团队分享创作故事。
8月2日,还将举行“舞蹈体验工作坊”邀请专业舞者李奥、卢靖匀、张歌、胡欣怡现场教学,让观众亲身学习剧中标志性动作。更有“舞台导赏活动”,由总编导带领观众走进幕后,解密舞美设计的艺术巧思及创作。这些互动体验与专业解读,让观众全方位领略岭南文化的独特风采。
演员与观众互动。大鹏 摄
演员与观众互动。大鹏 摄
“英歌”还承载着希望和重生
“血脉觉醒”原是一个网络热词,现成为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与评价;面对舞剧《英歌》强劲的文化元素,观众的“血脉觉醒”是油然而生、茁壮成长的文化自信。
《英歌》这部“中华战舞”中,英豪集结,以槌为刃涤荡心灵。凝练的舞剧叙事、唯美的意象表达、浓郁的岭南非遗元素,让观众眼前一亮,备受鼓舞。
剧照。侯扬 摄
剧照。侯扬 摄
该剧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末,父亲前往南洋,杳无音讯;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儿子成人。元宵夜,儿子敲击父亲留下的英歌槌,进入幻境时空。在漫天硝烟中,儿子明白了父亲的家国大义,解开了母亲的心结,自己得以感悟、成长。剧中“三江出海,一纸归潮”既是潮汕侨乡的具象表达,也是全球潮人的文化符号。
“英歌”不仅代表着力量和自由,还承载着希望和重生,象征着文化的传承。总编导王思思表示,团队深入参考专家、观众意见,演员通过与剧目的深度对话,深化了对角色与故事的理解,使作品迸发出全新的艺术魅力,引发观众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除英歌舞外,潮汕地区少男少女的成年礼“出花园”,潮州木雕、铁枝木偶、潮绣、牛肉丸、油纸灯笼等,都融入剧情中,展现了丰富多元的岭南文化。值得一提的是,舞剧《英歌》的同名主题曲以潮语说唱本色演绎。震撼人心的节奏,搭配飒爽的英歌舞,潮汕方言的爽朗所释放的文化基因更添风采。
剧照。侯扬 摄
剧照。侯扬 摄
2025年,广州歌舞剧院60周年。在这个荣耀的年份,广州歌舞剧院以岭南三部曲《醒·狮》《龙·舟》《英歌》献礼峥嵘六秩,致敬一个甲子的芳华。2025年也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舞剧《英歌》以艺术之名致敬这段不朽的历史。
采写:南方+记者 刘长欣
剪辑:南方+记者 陈文夏
图片: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