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韩国爆火的母胎单身恋综,谈不谈恋爱都要破防

南周知道 2025-07-30 11:56

总把母胎单身当成一种“问题”来看,也许反映了更深层的社会无力感,随着单身未婚的人越来越多,大家急着找个理由解释这种情形,将母胎单身归咎于情商不够、社交能力不行,比承认社会结构导致的“被动单身”要简单得多。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母胎单身为什么成了一种尴尬。

(IC photo/ 图)

(IC photo/ 图)

近日,又有新款恋综引发全网热议。

由Netflix播出的《母胎单身恋爱大作战》,以零恋爱经验为核心特色,首期节目亮相的十位素人嘉宾,年龄集中在26-27岁区间,均未谈过恋爱。“母胎单身”的设定,让这档节目一播出就引发广泛关注。

节目中,那些不会谈恋爱的嘉宾的“滑稽”表现,让观察室的明星“恨其不争”,甚至“气”到要离开演播厅。不会谈恋爱的“母胎单身”,真的显得“可笑”吗,抑或是一种“缺陷”?

“母胎单身”不稀奇

上网冲浪时,经常看到“母胎单身”的说法,它指的是从出生至今未建立过恋爱关系的群体。母胎单身不是阶段性单身,也不是主动离异状态,而是一种持续性的零情感经历。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49岁未婚人口规模达1.34亿人,同年龄组中一人户的数量也迅速扩增,达到5897万户,社会个体化趋势明显。虽然不是未婚人口或一人户就是母胎单身,但在大趋势上,母胎单身人数也随着单身人士的增加而增加。

成为母胎单身,很大一类人是“被动成为”——不想单身但却单着了,原因则多种多样。

高等教育普及,读大学的人越来越多,职业准备期越来越长。譬如想成为一名医生,本科后还得读研,要进好的三甲医院还得读博(4+4的情况除外),毕业时可能都30岁左右了。

这么长的学习期,情感发展很容易被搁置一旁。有些人把事业黄金期看得很重,觉得错过了就不会再来,于是主动按下情感需求的暂停键。还有些人算了一笔账,觉得恋爱投入大、回报不确定,不如把时间花在更看得见的自我提升上。

在大城市生活,成本和压力是实实在在的,高昂的房价是有效的“绝情丹”或“避孕药”。组建家庭的门槛越来越高,不是不想,而是真的难。

更别说那些996的上班族,每天被工作占满,连认识新朋友的时间都没有……这种系统性的困境,有时并不是靠个人就能打破的,恋爱没办法靠挤时间来维系。

社交方式的变化,也在悄悄影响这一代年轻人。

确定为“I人”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已经习惯了线上聊天,也许隔着屏幕能说会道,可一到现实社交就手足无措。

面对面交流时的细微表情、肢体语言,在虚拟世界中被过滤掉了。久而久之,有些人发现自己只能在熟人圈里自在,面对陌生人时总是不自觉地保持距离,没有任何技巧。

这一点在《母胎单身恋爱大作战》里也鲜明地体现出来,比如滑冰约会时男性自顾自练习,女性互相搀扶,穿冰鞋时男性帮男性、女性帮女性,甚至男嘉宾连敲女嘉宾的门发出邀请都躲躲闪闪。

成为母胎单身,还存在一类情况,就是主动单身,或者说,不主动去恋爱。

现代人对亲密关系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这是一个好事。

老一辈可能觉得“搭伙过日子”就行,现在很多人把恋爱看作精神层面的共建。经济独立让年轻人有了选择的底气——宁愿单着,也不愿将就一段质量不高的关系。

很多单身人士很擅长跟自己相处,独处时也能把生活安排得充实有趣,自由自在、自得其乐。他们选择独身纯粹是理性计算的结果——衡量得失后,发现恋爱带来的情绪起伏反而会打乱自己平静的生活节奏。

对他们来说,单身不是无奈的选择,而是主动的坚持,保持单身的现状就是最好的选择,哪天想变了也不迟。

而有些人就是天生对恋爱没兴趣。人类的性向光谱里,本就有“无性恋”这一类。

他们就像味觉敏感的人天生抗拒辛辣,或是对甜食毫无欲望的人一样,对亲密关系始终保持着淡然的态度。这种特质不是后天因素的“爱无能”,而是像眼睛的颜色或身高一般,属于与生俱来的个人特征的一部分。

一个进步的社会,不会用异样的眼光打量那些母胎单身的人,相反,我们既需要为被动单身者拆除结构性障碍,也要尊重主动选择者的生活哲学。本以为这是一个“常识”,但在大众舆论中,母胎单身者却经常遭遇误解。

(IC photo/ 图)

(IC photo/ 图)

“母胎单身”不必尴尬

看《母胎单身恋爱大作战》时,确实常被嘉宾们的表现逗笑。他们在面对异性时各种手忙脚乱,被很多观众调侃“活该单身”或是“永久单身指南”。

不过,笑着笑着就会发现,节目似乎在悄悄传递一种暗示:母胎单身都是因为社交能力差、情商低,这其实在加深人们对这个群体的偏见。

如果我们把谈恋爱的多寡当作衡量一个人社交能力以及成熟度的标尺,就像用银行存款定义一个人是否成功一样粗暴。

不论是在节目中被当作笑料的母胎单身者,还是现实中的很多母胎单身者,他们早就在职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有人在学术会议上能滔滔不绝,有人在职场中管着上百号人……但镜头只捕捉到他们不懂得如何结交异性、不懂得如何“花言巧语”的尴尬瞬间,这种选择性呈现本身就是一种偏见。

舆论对于单身的态度,存在着某种自相矛盾:一边高喊“单身自由”,一边又把母胎单身当作需要治疗的“缺陷”。节目中那些被嘲讽的社交失误镜头,换个角度看,不是“天然去雕饰”吗?一些谈情说爱的高手,也许有能力同时跟很多人保持暧昧,这种“游刃有余”就是优点吗?

现实中的规训,常常被浪漫的说法掩盖。过年时亲戚的“有对象了吗”,朋友聚会上“你怎么还单着”的调侃,同事的那句“两个人一起还房贷更轻松”的无心之语,其实都在传递一个信息:到某个年龄还没恋爱经验,就是落伍的。

节目中就有美女嘉宾因为闺蜜们都恋爱或结婚了,所以自己也按部就班觉得得恋爱了。节目中观察员对嘉宾“恨铁不成钢”的点评,也是这种外在规训的缩影。

这种压力如此自然,自然到我们都忘了质疑:为什么人生必须按这个剧本走?

还应该注意的是,总把母胎单身当成一种“问题”来看,也许反映了更深层的社会无力感。

现在单身未婚的人越来越多,大家急着找个理由解释这种情形,将母胎单身归咎于情商不够、社交能力不行,比承认社会结构导致的“被动单身”要简单得多。

这种说法把一些社会性问题转嫁为个人问题,不仅无助于问题的纾解,反而会导致个体的挫败感加强——社畜没时间谈恋爱,你还要怪他们不会谈恋爱活该单身。

所以,当我们为节目中的嘉宾的“不争气”,或者身边母胎单身的亲朋友好友叹气时,不妨想想:他们真是因为不会谈恋爱单着吗?以及,为什么非要所有人都按同样的情感轨迹走?

有人早早就懂,有人要慢慢来,有人喜欢去经历,有人擅长观察,情感经验的多样,本就是人类生活的正常样子。所以,不会谈恋爱啥事没有,这个可以学,但不想学或学不会也没必要尴尬,毕竟你擅长的技能也不是人人都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