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韶关市马市镇小学,教室里飘着淡淡的草木香。讲台上摆着纸浆、花草和一排排小木活字,岭南造纸文化研究会副主任林润惠教授携手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逐梦“轻”年“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正准备给孩子们上一堂特别的非遗课——把造纸术和活字印刷这两项老手艺,变成能亲手操作的趣味体验。
林润惠教授在给孩子们讲解非遗造纸工艺。谢思颖 摄
林润惠教授在给孩子们讲解非遗造纸工艺。谢思颖 摄
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千年来滋养着中华文明。这次非遗进校园活动,就是想让这些藏在历史里的老技艺“活”起来,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心里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听故事:解码千年智慧
“大家知道咱们写字的纸是怎么来的吗?”林润惠教授问道。课堂上立刻举起一片小手,有孩子说“是工厂造的”,也有孩子猜“用树做的”。
林教授笑着点头:“没错,早在一千九百多年前,蔡伦就用树皮、竹子造出了纸。古人没有机器,全靠双手把废料变成宝贝,这就是咱们祖先的智慧。”从原材料的处理讲到纸浆的制作,从纸张的成型讲到纸张的晾晒,孩子们小声地惊叹道:“原来这么久以前就有纸了!”
这些生动的讲解,让课本里的历史知识变得可触可感。孩子们不仅知道了造纸术的故事,更感受到了古人的创造力——这正是文化自信的起点,让他们明白传统文化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真实存在的智慧结晶。
动手做:让非遗“活”在指尖
“接下来该大家动手啦!”随着突击队队员的招呼,孩子们兴奋地围到实践桌前。造纸区里,队员们舀起纸浆倒在竹帘模具上,手把手教孩子们轻轻晃动:“要让纸浆均匀铺开,这样做出的纸才平整。”
学生亲手动手实践,将纸浆均匀铺在模具上。谢思颖 摄
学生亲手动手实践,将纸浆均匀铺在模具上。谢思颖 摄
四年级的小男孩小心地按住模具,看着纸浆慢慢成形,眼里满是专注。阳光下,一张张带着树叶、花瓣装饰的手工纸渐渐成型,就像一件件承载着文化记忆的小作品。
学生与自己的诗词拓印作品合照。谢思颖 摄
学生与自己的诗词拓印作品合照。谢思颖 摄
活字印刷区更是热闹。孩子们先在字盘里挑选自己认识的汉字,组成简单的诗句。五年级的小女孩选了“春眠不觉晓”,她学着突击队队员的样子,用刷子蘸上墨轻轻刷在活字上,再铺上宣纸按压。当揭开纸看到清晰的诗句时,她蹦起来欢呼:“我成功啦!这比打印出来的有意思多了!”
播种子:筑牢文化自信
“以前觉得造纸、印刷都是很复杂的技术,没想到自己也能做出来。”课后,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七嘴八舌地分享。有孩子说要把活字印刷的诗送给妈妈,还有孩子认真地问:“下次还能学别的老手艺吗?”
突击队队长袁紫茵看着这一幕很感慨:“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非遗。当他们亲手做出纸、印出字,就会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认同和热爱就是文化自信的根基。”
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手工纸作品。谢思颖 摄
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手工纸作品。谢思颖 摄
这次非遗进校园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它留下的影响才刚刚开始。那些亲手制作的纸张、拓印的诗句,不仅是孩子们的手工成果,更是传统文化在他们心里播下的种子。当这些种子生根发芽,文化自信就会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力量,让千年文明在新一代手中继续传承下去。
南方+记者 欧阳胜勇
通讯员 罗雪榕 吴其琛 黄依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