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城区“百千万”这样干① |解码城乡风貌提升的崭新路径

作者 彭骏 2025-05-27 15:56

南海潮涌处,藏着让人意想不到的改革密码。当晨洲蚝农架起手机直播一蚝多吃的美妙,当造船厂打出“浮日咖啡”的招牌,当海胆酱秘方成为文旅IP的流量密码……

在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进程中,向海图强的汕尾市城区,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这里没有推倒重来的“大拆大建”,也没有浮于表面的“涂脂抹粉”,而是开启了一场关于发展质量和效率的深层探索。

破题:在“土味”与“潮流”间找准支点

在“五一”期间,城区红草镇亚洲村数字化乡村实践项目启动签约仪式在亚洲村文化中心举行。亚洲村则发挥自身文化积淀的优势,开辟了一条“研学、康养、青年社区”三位一体的差异化模式。

事实上,亚洲村这一实践只是汕尾市城区乡村发展浪潮中的一个生动缩影。随着“农业+研学”等新业态的日趋成熟,让汕尾市城区农首生态园、晨洲蚝乡旅游景区两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招牌愈加闪亮。“红草晨洲村—红草新村村—捷胜军船头村”典型村乡村休闲精品线路,让城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红草新村村美丽入口通道。

红草新村村美丽入口通道。

军船头农首生态园。

军船头农首生态园。

当各地争相追逐城乡发展潮流时,这里选择把“土特产”做到极致,折射出城区城乡风貌升级的智慧:稳步推进晨洲蚝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成功举办四届晨洲蚝文化节;持续擦亮“晨洲蚝”品牌;跨境电商把生蚝卖向东南亚;催生出蚝壳工艺品、蚝宴预制菜等新业态,2024年实现蚝产值约8亿元。

晨洲蚝文化节。

晨洲蚝文化节。

这正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乡村振兴不需要另起炉灶,关键要让传统产业“老树开新花”。

破局:用“绣花功夫”重构城乡治理逻辑

东涌镇品清大道主题街区,“修旧如新”的实践里藏着基层治理的思考。

面对138栋老宅改造难题,施工团队没有选择“一刀切”的标准化方案,而是为每家定制个性化的改造方案。这种“一户一案”的微改造模式,既保留了老街的烟火气,又让商铺租金节节攀升。

房屋平改坡。

房屋平改坡。

更值得关注的是“全民找茬”机制的创新。“明珠一号”行动,充分发挥区直挂驻单位、镇驻村工作组、村“两委”干部、网格员、群众等力量,让外卖骑手变身“流动督察员”,让市民路上随手拍违建,当村民议事成为重大决策“必选项”。

门前“三包”整治。

门前“三包”整治。

这套“发现问题—积分奖励—限时整改”的闭环,让社会治理从“政府独奏”转向“全民合唱”,这才是城乡更新的深层意义。

破茧:在传统文化植入创新基因

站在红草镇的民情地图数字化管理平台前,实时跳动的数据呈现着乡村振兴的“科技味”。

金町湾、晨洲蚝乡、凤山祖庙、品清湖“四大精品工程”,讲述着汕尾人自古以来向海而生、向海图强的故事。从“美丽海湾”到“旅游名片”的跃升,构成了城区城乡面貌升级的生动图景。

外立面提升。

外立面提升。

为了全域提升环境品质,城区发动热心乡亲捐资48万元,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攻坚行动,整治污水排放9处,增设太阳能垃圾分类站点12个,清理海滩垃圾30余吨,补绿461亩,建成“惠民公园”“幸福街”等景观节点。

房屋平改坡。

房屋平改坡。

城区的实践揭示着城乡更新的科学路径:真正的风貌提升,是让旧空间承载新功能,让老村民变身新农人。“吃、行、游、购、娱、育、看”七种功能要素的集聚,让城区2023年以来先后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岭南生态气候标志·城市生态氧吧”称号,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占比达68%。

干道沿线绿化提升。

干道沿线绿化提升。

海风依旧,气象已新。汕尾城区的探索证明:城乡面貌更新绝非简单的物理空间改造,而是一场生产、生活、生态的系统性变革。这就是这座海滨小城发展的朴素真谛——在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中,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进阶之路。

金町湾滨海旅游区。

金町湾滨海旅游区。

南方+记者 彭骏

编辑 李恺莉
校对 吴荆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