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和的阳光铺洒靠窗长桌,窗外是满眼随风摇曳的绿意,窗内是一排排摆满书籍的书架,走进吴川市图书馆新馆二楼开放式阅览室,清逸之气扑面而来,一幅岁月静好、书香为伴的新画卷映入眼帘。
本月初,吴川市图书馆、文化馆新馆落成开放,这是吴川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吴川增添了文化新名片。
吴川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和粤剧南派艺术发源地。近年来,吴川把文化建设作为增强城市软实力、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抓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群众家门口建成一个又一个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展示城市精神风貌与文化底蕴的窗口平台。随着吴川市图书馆、文化馆新馆等一座座文化地标不断上新,吴川公共文化空间的质量与数量跃上了新台阶,为打造文化强市注入强劲动能。
吴川市图书馆、文化馆新馆坐落于环境清幽的江岛之上。吴东俊 摄
吴川市图书馆、文化馆新馆坐落于环境清幽的江岛之上。吴东俊 摄
建成群众身边的“文化会客厅”
气势恢宏、古朴典雅、功能齐全……吴川市图书馆和文化馆新馆揭牌开放以来,广受市民群众及各界人士的赞誉。“这段时间朋友邻里见面问得最多的是有没有去打卡两个新馆,各种美图刷爆朋友圈,家门口有这样高规格高颜值的公共文化场所感觉很自豪。”吴川市民杨先生说。
吴川市图书馆、文化馆新馆总投资近亿元,集智能化、数字化、人性化功能于一体,均按国家一级馆标准高规格设计建设,是吴川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点。
吴川市图书馆新馆按国家一级馆标准高规格设计建设。吴东俊 摄
吴川市图书馆新馆按国家一级馆标准高规格设计建设。吴东俊 摄
其中,图书馆总建筑面积7684.95平方米,共有4层功能区,设计馆藏量开架约30万册,配备自助借还系统、数字化学习中心、个性化阅读空间,实现了传统阅读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一楼设有报刊室、视听空间、中厅、刘华秋藏书专柜、艺术书吧、24小时自助图书馆;二楼设有蒲公英课堂、图书借阅区、少儿阅览室;三楼设有赠书专区、图书借阅室、电子阅览室;四楼设有海洋文献室、地方文献室及古籍室等,超宽敞的空间、超大的沙发为市民营造舒适的阅读环境。
吴川市图书馆新馆环境舒适,功能齐全。吴东俊 摄
吴川市图书馆新馆环境舒适,功能齐全。吴东俊 摄
走进图书馆一楼大堂,一幅川流不息的文化景象引人注目。作品取意于三江汇聚之势,以经典书籍为水、知识为源,构筑一条奔涌不息的书香之河,寓意吴川文化如江河奔流,源远流长,润物无声。继续往里走,在一楼中厅可以看到一面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文化浮雕墙,它以“吴川千年文脉”为主题,通过浮雕艺术的立体呈现,浓缩展示了儒风古韵、地方名贤、民间技艺、非遗文化等核心元素。墙上内容涵盖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吴川三绝”、南派粤剧、月饼制作技艺、瓦窑陶鼓等珍贵文化符号,展现了吴川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光辉。
吴川市图书馆新馆不仅硬件设施对标一流,还创新采取了全馆委托式的社会化运营管理模式。据悉,吴川参照省内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运营模式,引进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让服务理念实现跃升,为全市人民带来更丰富、更便捷、更优质的文化体验。
将镜头转向文化馆新馆,这座建筑面积3802.6平方米、设三层功能区的文化地标,设置了非遗展厅、书画展馆、粤剧演艺厅等功能区域,为传承本土文化、展示艺术成果提供了广阔平台。
吴川市文化馆新馆书画展览厅。吴东俊摄
吴川市文化馆新馆书画展览厅。吴东俊摄
其中,三楼非遗展厅围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吴川年例”展开,融合实景复原、数字交互、沉浸式体验等多元手段,全景呈现吴川泥塑、飘色、花桥、年例民俗等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
吴川市文化馆新馆全景呈现吴川泥塑、飘色等非遗文化。吴东俊摄
吴川市文化馆新馆全景呈现吴川泥塑、飘色等非遗文化。吴东俊摄
两个新馆是吴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地标,也是市民心中的“文化会客厅”。其揭牌开放,不仅有力提升了吴川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市民文化获得感与归属感,还对彰显城市文化特质、带动文旅发展发挥出积极作用。
城市文化地标持续上新
老旧街巷化身热门网红打卡点,古老非遗绽放新光彩;花桥全面升级改造,传统习俗长盛不衰;欧豪年读书楼翰墨飘香,搭建起广东省对台交流平台;博物馆内各类主题活动丰富多彩,文化惠及更多市民群众……
除了吴川市图书馆、文化馆新馆,近年来,吴川城区公共文化建设不断出新出彩,一个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标持续涌现,成为吴川文旅新名片。
在博铺街道,外观雅致的欧豪年读书楼文艺气息浓郁,书画作品琳琅满目,是当地宝贵的文旅资源。欧豪年坚持中国画民族风格,绘画融通山水、花鸟、人物、走兽、虫鱼,兼长书法和诗文,将诗、书、画完美结合,把岭南画派艺术推向更高新峰。欧豪年读书楼还是广东省对台交流基地,对促进两岸文化交流融合发挥着积极作用。
位于博铺街道的欧豪年读书楼翰墨飘香。吴东俊 摄
位于博铺街道的欧豪年读书楼翰墨飘香。吴东俊 摄
“行花桥,闹元宵”是吴川由来已久的民俗习惯。近日,吴川花桥传来喜讯,吴川市发展和改革局发布了隔海花桥街区升级改造项目初步设计概算审批前公示,项目总投资436.78万元,建设内容包括增设上隔海村入口牌坊、改造上隔海村入口通道长廊、升级改造祈福池、提升周边绿化美化水平等。
一直以来,吴川花桥由梅菉街道上隔海村群众装饰。每逢元宵节,他们把梅江上一座桥梁点缀得花团锦簇,灯火辉煌,桥头龙飞凤舞,逼真动人,到了晚上,游人倾城而出,拥向花桥,场面壮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地人也赶来吴川一睹花桥风情。随着本次升级改造项目的建设,相信将会吸引更多国内外的旅客前来体验游花桥。
去年,位于梅菉街道梅岭社区的坡心岭,一夜之间成为市民游客纷涌而至的热门打卡点,大家慕名前来拍照留念,近距离感受吴川非遗的魅力。
梅岭社区墙绘成为网红打卡点。姚瑶 摄
梅岭社区墙绘成为网红打卡点。姚瑶 摄
走进坡心岭,五彩斑斓、充满创意的墙绘艺术令人应接不暇。这些墙绘色彩鲜艳,每一幅都蕴含着吴川的文化底蕴,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将飘色制作工艺一览无余。这些墙绘还原了多个飘色作品,例如《五子登科》《八仙过海》《花好月圆》等,还巧妙地融入了烟花、塔、灯笼等过年元素,将人们带入一个个神奇而迷人的故事世界。
吴川飘色闻名遐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种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美术、力学于一体的古老民间艺术。梅岭飘色,为吴川飘色的一个谱系,以“精、巧、奇”著称。去年,该社区通过风貌提升,在美化人居环境的同时,以墙绘艺术的形式将吴川飘色的精髓与魅力以全新形式展现,成功打造出引人入胜的“非遗一条街”。
在连绵不绝的飘色墙绘中,坡心岭还穿插设置了泥塑展柜,展柜的三幅作品《西游记》《六国封相》《观音送子》都是出自吴川泥塑大师董建国之手,惟妙惟肖,令人流连忘返。
漫步在非遗一条街上,还可以看到街巷两旁点缀着各式各样的吊兰和其他盆栽花草,与墙绘相映成趣。小巷的尽头则矗立着梅岭飘色展馆,展馆内展陈梅岭飘色的演出道具、设计手稿等,每一件道具,都是一个故事,无声诉说着飘色艺术背后的历史与传承。
镇村文化味道渐浓
流淌千年的古水道重焕光彩,周边历史文化古迹星罗棋布;建在古城池遗址上的客厅开轩纳客,成为群众阅读休闲、参观文物、欣赏非遗的好去处;坐落于田野旁边的未成年人文化活动中心环境清幽,琴、棋、书、画、曲艺等功能教室一应俱全……
吴阳客厅以开放式的空间让群众近距离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姚瑶 摄
吴阳客厅以开放式的空间让群众近距离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姚瑶 摄
近年来,吴川以建设公共文化空间为抓手,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镇村公共文化设施不断提档升级,镇村文化味道愈加浓烈。
吴阳古水道是鉴江水系支流之一,全长约4公里,历来为兵家要道、经商通衢,是中国南粤古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为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打造彰显本土文化的全省知名文旅胜地,吴川对古水道进行了全面修复。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采用传统的修复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法,既保留了古水道的历史韵味,又增强了其防洪排涝、生态修复等能力。
如今,沿古水道而行,一路上水清、岸绿、景美,古水道沿线的状元林召棠故居、极浦亭、吴川学宫、南城门等历史文化遗迹星罗棋布,吸引着一批批游客前来游玩,也成为周边群众日常茶余饭后休闲散步的胜地。
吴阳古水道水清岸绿。余国强 摄
吴阳古水道水清岸绿。余国强 摄
今年初,复古又时尚的吴阳客厅惊艳亮相,为历史悠久的状元故里增添一抹独特风景。作为集文化展示、阅读休闲、游憩品鉴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吴阳客厅建在古城池遗址之上,外围东南向的砖墙,以明成化十四年(1478)秋至成化十五年(1479)冬制作的古旧“巨砖”砌筑,让群众可以近距离感受吴阳古镇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吴阳客厅建筑面积为2705.7平方米,设有图书馆、历史文化展厅等,不仅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开放式空间,还是城市记忆与现代的交汇点,通过建筑本身与展品的陈列,展示古镇历史。游客可以在这里进行亲子阅读、参观文物、欣赏非遗、拍摄美照。今年“五一”期间,吴阳客厅新晋为吴川热门打卡点。
绿树成荫,清风吹拂,驱车沿着黄坡镇唐基村绿色的原野行驶,一栋现代化的建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这里就是湛江市未成年人文化活动中心,四周是绿油油的农田与林地,中心内却是当地孩子的学习乐园。
湛江市未成年人文化活动中心内的时光书屋。姚瑶 摄
湛江市未成年人文化活动中心内的时光书屋。姚瑶 摄
该中心建筑面积达1400多平方米,设有琴、棋、书、画、曲艺等功能教室,同时设有未成年人心理咨询疏导中心、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校纠纷化解中心、法治大讲堂、模拟法庭体验区和书屋等多功能专区。坐落于文化活动中心一楼的书屋十分亮眼,在亮黄色灯光的照耀下,其内部构造宛如一条时光隧道向远处蔓延。同时,这里共藏书3万多册,种类丰富,让孩子们玩得开心、学得舒心。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在吴川镇村有越来越多主题丰富、极具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场所涌现。黄坡镇郑屋村的农耕文化展览馆便是代表之一。
该馆占地约350平方米,共分村史厅、农耕文化厅、新时代厅三个部分,陈列历史文物500多件,农耕农俗用具200多件。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不同年代、不同时期的劳动工具、生产资料、生活用品、家居陈设、民间工艺和轻工业的实物,每一件展品都是村庄发展轨迹和历史变迁的真实写照,成为郑屋村展示和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吴川市“百千万工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吸引了一批批调研团前来参观学习。
延伸
藏在深巷里的文化空间
吴川,一个充满魅力的千年文化沃土,飘色、泥塑、粤剧等非遗文化熠熠生辉,诗词歌赋、书画艺术代代传承。在吴川大力推进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建设文化强市的进程中,许多名人才俊,甚至普通群众积极响应,自发出钱出力打造极具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空间,并免费对外开放。
藏于静谧深巷中的世祥文艺馆便是其中代表。凌世祥是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散文诗学会、中国近现代史学会会员,其祖孙三代均热爱文艺,载誉无数。为了展示凌世祥数十年的文艺成果,助力吴川建设文化强市,凌世祥的次子凌剑飞于2022年把自家的住宅楼一、二层楼打造成了总面积200多平方米的文艺馆,一层收藏全国各地诗书画家赠送的墨宝、贺信等,馆内共展出凌世祥历年创作的文学作品1万多(首)篇、书刊数百多册。
世祥文艺馆开馆以来,前来参观、交流学习者络绎不绝,他们之中有来自阳江、茂名、阳春等地文艺界的艺术家,对推动吴川与各地的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坐落于乡村小巷中的池珍堂亦是如此,其前身为许氏住宅,始建于1982年。2018年,许氏对房屋加固翻修,拆除原屋顶,按原模样和高度用混凝土浇筑,改造建成“农耕文化馆”和“农家书屋”,总面积4OO平方米。为了让子孙后代永不忘记父母一生的辛勤付出,并承传艰苦朴素家训,许氏把父母名字后的一个字结合命名为《池珍堂》。
池珍堂内收藏着20世纪40年代的婚轿、2000年前的汉砖、原吴川县古城的旧城砖,保存着一百年前建房用的泥土砖、红砖、瓦片、瓦筒、杉木桁条,这些见证了吴川从泥土茅房到红砖盖瓦房的千年历史。池珍堂日常免费向公众开放,常有文人墨客到此啖茶交流,是吴川文化空间“百花齐放”的生动注脚。
撰文:麦思容
摄影:吴东俊 姚瑶 余国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