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南、四川等地多家农商银行陆续推出一款新产品:养老贷。
这种面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的专项贷款,最高可贷9万元,最长分期15年,贷款资金直接划入社保账户,用来一次性补缴或提升缴费档次。在部分县域地区,这款产品很快成为“补缴热”的新推手。
它为何出现?
养老贷并非凭空冒出。近年来,随着灵活就业人口持续增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显著提升。根据人社部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超5.4亿,其中大量人群缴费年限不足或缴费档次偏低。临近退休时,很多人才发现如需补足年限或提升档次,一次性要缴纳几万元,成为不少家庭短期内难以承担的支出压力。
与此同时,银行端也在寻找新的零售业务增量。零售贷款竞争加剧,存贷利差收窄,加上国家层面推动普惠金融、适老金融创新,促使“贷款交社保”从零星探索逐渐走向多地落地。以湖南临澧农商行为例,截至6月初,养老贷余额已突破3000万元,显示出显著的市场需求。
它怎么运作?
各地养老贷产品虽有差异,但整体设计大同小异,普遍具备以下特点:
贷款用途封闭:资金专款专用,仅限补缴养老保险,不得挪用。
额度与缴费挂钩:额度根据缴费年限和档次综合确定,最高9万元。
期限与年龄限制:最长15年,借款人年龄加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75周岁。
利率区间适中:利率在3.1%—3.45%之间,接近一般消费贷水平。
风控机制完善:借款人身故或失能,由保险公司代偿,避免家庭承担额外责任。
以炎陵农商行为例,若选择每年6000元缴费档次一次性补缴15年,未来月养老金约824元,高于基础养老金约640元。扣除贷款月供后,每月净增约50—100元。
这也是不少银行在营销中突出的卖点:“不影响基本生活,还能补足养老金差距,留一份安心。”
它面临哪些争议?
养老贷虽在部分地区受到欢迎,但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首先,贷款期限较长、利率水平相对偏高成为关注焦点。产品最长跨越15年,尽管利率低于信用贷款,但普遍高于长沙、成都等地3.05%—3.2%的房贷利率,出现“利率倒挂”。长期还本付息对收入不稳定人群是个不小的压力。
其次,政策与制度的不确定性也让不少人心存顾虑。养老金计算口径、缴费政策、贷款利率在未来都有可能调整。如果政策收紧或养老金改革,补缴档次对应的养老金增幅可能缩水,影响原先预期收益。
对不少低收入家庭而言,这笔贷款本质上是一种“养老金前置消费”。即便每月账面养老金提高了,依然要承担长达十几年的分期偿还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一些金融观察人士认为,养老贷确实满足了部分“刚性需求”,但在缺乏统一监管规范下,长期效果和风险分布仍需进一步观察。
怎么看?
养老贷既不必被视作“万灵药”,也不宜简单否定。
它体现了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养老保障和金融工具结合的探索,也折射出城乡居民社保补缴需求的普遍存在。
未来,这类产品是否会在更多省份和城市推广?公众接受度有多高?监管部门会否出台统一的指导意见和风险规范?都值得持续观察。
对每一个考虑办理养老贷的家庭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先理清政策规则、仔细核算收支账本,在充分理解产品条款和未来负担的基础上,作出理性选择。
南方+记者 陈颖
实习生 陈楚恒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