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山招商推介大会开幕,北京杭州分会场同步举行|投资中山 共赢未来

作者 廖瀚;叶志文 2025-06-30 10:22

6月30日上午,2025中山招商推介大会、广东国际侨界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仪式在中山温泉宾馆举行。在深中通道通车一周年之际,本次大会面向全球发布邀约,吸引超20个国家和地区400多位客商参会,一批重点项目将进行签约,预计意向投资额超千亿元。

本次招商推介大会采取“1+2”模式进行,除主会场活动外,中山同步在北京和杭州两地举办两场分会场活动,三地共同见证大会盛况,将开展中山投资营商环境推介、重大平台揭牌、重点项目签约,并发布2025年中山优质项目挂榜招商暨中山招商平台。香港再出发大联盟作为招商推介大会支持单位,以香港的全球金融网络、高端服务与国际化视野,为中山链接世界打开了又一“超级窗口”。

大会现场。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大会现场。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开放办会,中山广发“英雄帖”

通车一载,车流如织,人货两旺。截至今年5月底,深中通道累计车流超过2900万车次,日均8.6万车次。深中通道通车一年的车流数据证明,“深中同城”不是纸上蓝图,而是重塑珠江口经济地理的现实力量。

在这一重要节点上,中山敞开怀抱广发“英雄帖”,提前一个月发布全球邀请函,诚邀有意愿的企业家、投资者前来参会,共享发展、共赢未来,吸引了海内外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据悉,共有来自英国、俄罗斯、德国、新加坡等超20个国家和地区400多位客商邀约参会,其中有来自全球跨国公司企业代表、中山本土优秀落户的企业代表,以及一批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企业。

今年,香港再出发大联盟首次作为中山招商推介大会支持单位,为中山城市发展注入全新活力。香港再出发大联盟秘书长、全国港澳研究会会长谭耀宗不仅到场助阵,更带动一批企业家到中山实地考察。香港的全球金融网络、高端服务与国际化视野,为中山链接世界打开了又一“超级窗口”。

当天上午,中山主会场活动与北京和长三角地区两场分会场活动同步举行,参会企业涵盖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光学和农文旅等多个领域,一批重点项目将进行签约,预计意向投资额超千亿元。现场还将举行一批重要平台揭牌仪式,广东中山文旅集团、中国电信工业产业主研院先进智能制造分院等多个重大产业与创新平台亮相,展示中山产业升级新动能。

同时,2025年广东国际侨界创新创业大赛也于当天上午在中山启动。本届大赛由广东省侨联、中山市人民政府、广东粤科金融集团联合主办,大赛赛址将永久落户中山,凸显中山对侨资侨智的吸引力,以及外界对中山创新创业环境的认可,打造汇聚全球侨智侨资的“强磁场”。

“2+8”产业载体虚位以待

回看深中通道通车一年,在“硬联通”带动城市区位进阶的同时,中山发生的更深层次的变化,在于深中“六个一体化”所构建的“软联通”网络,驱动深中迈向“同城化”。

一年来,“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基因,驱动着珠江口的澎湃脉动。深中通道成湾区“顶流”,南中城际、深茂铁路等重大项目相继“上新”,“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中山全方位推动集成式改革,加快重塑城市竞争力;

一年来,深中通道变身“黄金大道”,串联起大湾区产业新走廊。“创新”成为城市标签,中山新时代“十大舰队”产业集群规上总产值突破7400亿元,66平方公里深圳中山经济合作区,以“一中心(翠亨新中心)三基地(产业链协作、高端制造、文化与科技合作)”规划,谱写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产业新篇;

一年来,中山城市能级跨越提升,铺开高质量发展新画卷。“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折射社会善治,治水成效描绘“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新气象,招商引资签约项目投资额连续两年突破千亿——从岐江河到珠江口,中山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是近年来中山招商引资、推动项目落地的真实写照。据统计,中山2023、2024年连续两年签约落地项目投资额超千亿元,2023年招商项目动工率超90%,2024年招商项目动工率近70%,真正体现企业“放心来,安心落”的投资环境,优越的区位优势叠加优质的营商环境服务。

新的区位优势正在重塑,新的投资热土正向世界敞开。在这次招商推介会上,中山推介发布“2+8”产业载体新格局,包括火炬高新区、翠亨新区“双核”引擎,以及中山岐江新城经济开发区、中山坦洲经济开发区、中山板芙经济开发区等8个经济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坚实的载体支撑。

同时,中山将在会上举行2025年中山优质项目挂榜招商暨中山招商平台发布仪式,围绕重点产业招商项目对外发布3300亩土地和620万平方米工改厂房载体。并将首次发布多语言版本中山招商平台,面向全球投资者发出邀约。这是集招商政策、用地推介、招商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招商服务应用,也是运用数字化改革手段助力重大项目招引的创新举措。

统筹:罗丽娟

采写:南方+记者 廖瀚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

编辑 李姗恒
校对 符如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