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广东人大发布 2025-07-11 15:00

7月11日下午,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专场)在广州召开。会上,省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王波介绍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调研情况,指出该产业广东发展优势明显,综合实力显著。

产业规模全国领先。2024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同比增长约25%,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机器人相关产品出口457.4亿元,增长19.6%;智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992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达24.68万台,同比增长31.2%,占全国总产量的44%,连续五年全国第一。

产业链竞争力突出。广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已形成“芯片—算法—终端—应用”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珠三角全链条竞争力优势明显。2024年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1500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7家,数量居全国第一。

技术攻关成果丰硕。瞄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关键技术短板,广东集中资源实现多项突破:人工智能方面,华为昇腾910B算力芯片性能与英伟达A100相当;思谋科技推出全球首个工业多模态大模型。机器人方面,优必选机器人实现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协同实训;汇川技术突破高响应电流环控制技术,伺服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应用赋能成效明显。广东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应用场景丰富,到2024年底已建成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31个和优秀场景99个。实施“人工智能+”“机器人+”行动,通过赋能产品和产业,带动“千行百业”实现指数级增长。如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已实现“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全自动生产线,平均30分钟即可生产一台机器人。

区域优势潜力巨大。广东具备毗邻港澳的独特区位优势,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发展方面与港澳形成互补效应。香港在基础算法和模型研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澳门以“葡语系纽带+特色学科”发力,而我省在提供应用场景和量产能力方面表现突出。我省与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多个港澳院校深度协作,在大数据模型、机器人高转矩密度关节系统的研发等方面已取得成果,在脑机接口技术、多模态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也已达成联合研发协议。

此外,借助制造业和科技创新高地的优势,广东在发展新能源、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等其他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也不断取得新突破。

新兴产业方面,截至2024年底,我省在新兴产业领域已形成新能源、新型储能、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新能源产业已成为我省第九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近三成;消费级、工业级无人机全球市场份额分别为70%和50%;医疗器械产业规模、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等全国第一。

未来产业方面,瞄准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广东抢占了机器人产业发展先机,也在商业航天、生物制造、量子科学、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前沿领域作了前瞻性布局,并在多个关键技术方向取得重大突破,未来产业呈现强大的发展后劲。

文字:南方+记者 姚瑶 李乾

编辑 张梦圆
校对 肖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