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强三联三促!龙湖“城中村”的治理之道

南方日报 南方+  2025-07-10 17:40

7月7日中午,烈日炙烤,在汕头市龙湖区龙湖村逼仄的巷道深处,几名身着工装、皮肤黝黑的工人站在长梯上,手中的切割机火花溅射,几名基层干部忙着拉起警戒线。抬头望去,曾经盘踞在楼宇间、密如蛛网的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线缆逐渐掉落,为万千住户清理出一片清爽、安全的天空。

一个个卫生死角变为绿美生态小公园、小广场。

一个个卫生死角变为绿美生态小公园、小广场。

这场与高温较劲、与时间赛跑的“空中战役”,是龙湖区开展党建引领城中村治理“三强三联三促”专项行动的缩影。

龙湖区作为汕头经济特区的中心,在繁华都市的肌理深处,镶嵌着许多城中村,这些星罗棋布的城中村承载着无数奋斗者的梦想,也为城市治理精细化带来考验。聚焦城中村规模大、治理难等问题,龙湖区以建强基层战斗堡垒、治理骨干队伍、志愿者队伍为基本点,以健全组织联建机制、资源联享机制、执法联动机制为着力点,以促进人居环境提升、治理效能提升、服务水平提升为落脚点,探索党建引领城中村治理新路径,推动城中村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如今,从楼栋到巷道,从社区到城市,一场以党建为引领的治理变革,正悄然重塑着这些“都市里的村庄”。

力量从何来 先锋力量激活基层细胞

清晨的阳光刚洒进陈厝合,40岁的蔬菜配送员纪丽弟已穿戴整齐,变身“党员楼长”,开始逐层巡查。这栋6层高的居民楼,住着38人,纪丽弟就是这里的“大管家”。谁家管道老化漏水、哪户新搬入人员需要登记、楼道杂物是否清理……他都了然于心。一次,深夜3时许,一名住户因身体不适敲开他的房门寻求帮助。纪丽弟立即将其送到医院,不仅垫付了医药费,还守着住户打点滴到天亮。

“都是街坊,互帮互助应该的嘛!有些住户孤身一人,我搭把手,他们就少点麻烦。”纪丽弟微笑着说。

像纪丽弟这样的“楼长”,在龙湖区并不鲜见。他们从热心党员、退休干部、优秀租户中推选而出,成为政策“宣传员”、信息“收集员”、矛盾“调解员”和安全“守护员”。

陈厝合所有自建房均已完成挂牌工作,实现“一宅一牌一楼长”全覆盖。

陈厝合所有自建房均已完成挂牌工作,实现“一宅一牌一楼长”全覆盖。

城中村治理的力量,并非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其力量的源泉来自于基层党组织的坚强堡垒和党员先锋的示范带动,更源自群众自治力量的深度激活。

在珠池街道的永安社区,“党员巷长”丽芳姐每天穿梭于巷道中,倾听群众的家长里短,协调着“三线”整治、垃圾摆放等大小事务。哪家有困难,她都第一时间上门关心。“这条巷子就是我的‘责任田’,”丽芳姐走在整洁的巷道说,“看着它一天天变好、变美,街坊们安心,我累点也值。”

“楼长”扎根楼栋、“巷长”守护巷道,共同织密了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

楼长巷长的“微治理”,也为汕头城市层面破解城中村治理困局提供了经验与启示。当组织链条串联起治理末梢,当先锋力量激活了基层细胞,再复杂的城中村也能找到通往和谐美好的治理路径。

“以前觉得乱糟糟,心里不踏实。现在,看到楼长巡查的身影,看到巷子干净整洁,心里就特别暖、特别稳。”老住户陈丽妆感触道。

治理些什么 直击城中村痛点难点

党建引领下的城中村治理,绝非空谈,而是直击居民反映最强烈、影响最直接的痛点难点。

抬头是密如蛛网、纠缠不清的各类线缆,低头是私拉乱接、垂落半空的隐患“飞线”——这曾是困扰众多城中村居民的“心头病”。

作为龙湖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重点民生项目,自龙湖村“三线”整治工作启动以来,区街社三级联动下沉到城市网格精准破题,一场场“三线”整治攻坚战在龙湖村全面打响。住建、电力、通信、广电等多部门党组织打破壁垒协同作战。

整治后,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线缆纠缠消失了,代之以横平竖直、规范有序的空中秩序,不仅显著提升了空间品质,更从根本上消除了火灾隐患。居民无不拍手称快:“现在能看到一线天,阳光照亮巷道,心里也亮堂了。”

主干道干净宽阔、两边的楼房外立面整齐划一、综合市场有专门的停车场——初入夏桂埔,这里不像印象中“脏乱差”的城中村,倒有几分“文明示范村”的味道。

“治安变好了,生活环境也比以前好太多了。”来自福建的李斌在夏桂埔生活了8年,看到周围人居环境的变化,他欣喜地说。

夏桂埔主干道干净宽阔,两边的楼房外立面整齐划一。

夏桂埔主干道干净宽阔,两边的楼房外立面整齐划一。

事实上,对城中村而言,人居环境的改善来之不易。针对垃圾乱堆、污水横流、违建丛生等问题,夏桂埔打响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

日均出动50—80人、日均清理滴水巷230条、清运垃圾约60吨、清理私搭车棚29处、清理田间窝棚67个、打造“四小园”17个……经过整治,昔日的“脏乱差”角落,蝶变为干净整洁、绿意盎然的宜居空间。

环境的改变,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夏桂埔居民纪汉茂的自建房曾因屋后是卫生死角,长期租不出去。随着那片边角地被改建成榕树广场公园,家中几层楼全部租出去了。“我算是吃到人居环境整治真正的红利了。”纪汉茂笑着说。

落脚点在哪 对接需求解急难愁盼

城中村治理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服务好居住于此的每一个人,特别是数量庞大的外来建设者。龙湖区此次专项行动,核心在于“精准对接需求、解决急难愁盼”,让外来务工者真切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楼宇密集,巷道如线,一旦有火情,容易形成“火烧连营”,大型消防车往往只能在村口“望火兴叹”。生命至上,消防安全是无数居民最关心的第一件事。当空间格局已成定局,如何为生命抢出宝贵通道?这是对基层治理智慧的深度考验。

走访过程中,记者在珠池街道广兴社区看到了一辆微型消防车,它宽不足1.5米,能灵活穿梭于窄巷深处,载着高压细水雾设备直抵火场。同时,社区党员、房东、商户等力量被有效动员,经专业训练成为“家门口的消防员”。他们熟悉每一条小巷,能在火情初起的三分钟内抵达现场,成为专业救援人员抵达前最关键的前锋。

“微型消防车与志愿队伍的有机结合,有效弥补了专业力量到达前的‘空窗期’。”广兴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吴惠川说。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普遍面临的子女入学政策不清、学位紧张、手续繁琐等难题,党员志愿者、“楼长”、“巷长”一对一帮助外来工准备材料、熟悉流程,大大提高了适龄儿童的入学成功率。此外,各基层党组织特别关注经济困难外来工子女,通过链接慈善资源等方式,帮助更多随迁子女入学。

每到暑假,在新津街道金凤社区,时常能看到“楼长”带着租户到居委会开证明。“子女上学问题是每一名家长最重视的,做好服务是应该的。”楼长陈锡秋如是说。

这些精准、高效、温情的服务举措,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外来务工者的心田。

在城中村当清洁员的老蔡深有感触:“儿子儿媳是残疾人,以前最头疼两个孙子读书问题,现在好了,社区不仅帮我解决了孩子入学的事,还联系妇联来帮助我,真没把我当外人。”

■记者手记

治理在实处 民心是归宿

从激活“楼长巷长”这支源自群众的治理生力军,到攻坚“三线”整治、人居环境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骨头,再到聚焦外来务工者最关切的子女教育、证件办理等关键小事提供精准温情的服务。龙湖区这条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的城中村治理路径,生动诠释了“力量在基层、治理在实处、民心是归宿”的深刻内涵。它有力地证明:只有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将其转化为强大的治理效能,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紧紧依靠群众、精准服务民生,方能有效破解城中村治理难题。昔日的城市“洼地”,正蝶变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和谐包容的幸福家园,为实现龙湖高质量发展夯实了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根基。

■基层实践

三招破除城中村“蜘蛛网”

“可是我的线才拉没多久,怎么也要剪断?”“所有的线都缠在一起,像蜘蛛网一样,不统一做根本无法理清。我们会尽快恢复线路,请多多理解下”……

这一段对话,来自汕头市龙湖区金霞街道龙湖村的“三线”整治现场,碧湖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吴文钦正耐心和群众沟通。“线路老化,夏天特别容易过载,三线相互缠绕不利于散热,极易引起火情。”

随着工人的切割,曾经城市环境治理的“老大难”、盘踞半空的“蜘蛛网”逐渐消失。作为汕头市“百千万工程”重点民生项目,自龙湖村“三线”整治工作启动以来,金霞街道以“党建+攻坚”破题、以“试点+示范”拓面、以“政企+民力”联动,为龙湖村按下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快进键”。截至目前,共清理废旧线缆约40吨。

盘踞半空的“蜘蛛网”逐渐消失,巷道露出“一线天”。

盘踞半空的“蜘蛛网”逐渐消失,巷道露出“一线天”。

首破思想之冰。针对部分干群“整治难成”的畏难情绪,龙湖区领导挂点督办,街道党工委书记带队开展专项调研,开展各类走访座谈、谈心谈话12场,定期督促跟进,切实推动“三线”整治工作不断提速。党员干部带头入户宣传政策,发放告知书,现场协调解决管线迁移、施工扰民等难题。社区“两委”干部带头包片督导,形成定期通报机制,以“党建红”引领“天空蓝”。

再破资金之困。针对资金缺口难题,金霞街道主动争取区委、区政府帮扶基层单位发展民生事业资金15万元,协调争取各通信企业筹措资金、组织人力,提前进场做好新线缆入地及支撑路由建设等工作。同时敦促龙湖村三个社区自行筹集费用雇佣专业电工,对辖区内旧线缆进行修剪规整,形成“区街社”三级资金保障链。

三破协调之难。“三线”问题长期困扰基层,严重影响市容面貌,同时非常容易出现“反弹回潮”。金霞街道广泛发动各级各部门和人民群众,努力建立多级协同、干群合力作战的“联动网”,并划定“施工图”和“时间表”。清理工作开展期间,街道乡村振兴队全程进行督导,指导社区及时处理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各通信企业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增派技术力量现场抢修,以最快速度恢复居民正常通信上网需求。

从“蜘蛛网”到“天际线”,“三线”整治不仅改出了城中村的清朗空间,更转出了基层治理的效能跃迁。

■一线亮点

广兴社区演绎“空间重生记”

保留市井温度  提升治理精度

作为典型的城中村,龙湖区珠池街道广兴社区以0.2平方公里的辖区面积承载着约7000名常住人口。465间临街商铺鳞次栉比,361栋居民楼坐落其中,形成了“楼房林立间烟火升腾”的都市景象,但高强度的空间使用也带来风貌失管、交通阻塞、设施陈旧等治理难题。

自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广兴社区持续探索城中村“蝶变”路径,在“保留市井温度”与“提升治理精度”间寻找平衡点,演绎一场“空间重生记”。

广兴社区将“舌尖经济”作为提升社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聚焦珠池路等“美食街”,做好餐饮企业的跟踪服务、道路卫生保洁和消费宣传引导工作。在社区的扶持下,贵宾牛火锅餐饮店从个体户成长为辖区首家限上餐饮企业。

此外,社区还启动了兴绵街与珠池路一侧整体“美食步行街”改造项目,在提升临街风貌的同时,为“夜经济”的有序发展奠定基础。

在集体资产效益提升方面,继去年将综合市场场地、居委会后铺面承包权合并竞标,实现年租金翻番至1411万元后,今年又依托兴绵街中段的两层集体资产场地,招引投资约300万元的金碧幼儿园项目,推动美食街片区整体业态升级。

采写/摄影: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郑淼鑫

通讯员 汕龙组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肖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