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文化大家谈②
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华南农业大学正全面推进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
如何将质量文化融入师生日常学习工作,让抽象的理念标准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实践,实现从“教得好”到“学得好”的良性循环?为深化师生对质量文化的认识,进一步凝聚育人共识,官微特别推出“质量文化大家谈”专栏,全方位探讨质量文化建设的华农路径。
本科教育如何更好满足学生需要?
如何让学生从“被动听讲”
变为“主动探索”?
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直接受益者
华农学子们最有发言权
本期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华农er
在课堂内外的真实体验与期待
农学院农学丁颖创新班 张恩熙
“在这四年里,我深刻体会到,农学专业的学习离不开实践,只有走进田间地头、实验室,才能真正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张恩熙谈到,同学们都非常渴望能够有更多“真刀真枪”锻炼的机会。
她建议将实验课程与教师正在开展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让同学们体验真实的科研工作;进一步开放实验基地等平台,为本科生提供深度参与的机会;建立高年级带低年级的团队机制,让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共同成长。
植物保护学院植物保护专业 王力芝
王力芝表示,不少同学都喜欢选“给分高,点名少”的课程,希望能进一步优化课程评价机制,让大家选课时更加专注于自身的兴趣与专业发展需求。此外,她建议,在宿舍区增设更多自习室,为同学们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增加更多耕读教育相关的实践课程,让同学们有更多机会进行深入学习和体验。
“希望学校能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创建智慧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体验,让学习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林学丁颖班 严嘉琪
“入学以来,我切实感受到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努力与成效。”严嘉琪谈到,以林学专业为例,不仅涵盖植物学、树木学、森林生态学等专业课,还加入了微生物、测量学、Java编程等课程,“让我们能多角度理解和解决林业问题”。
此外,专业老师还会提前将学习资料上传至学习平台,并通过答题情况了解学生预习进展;在课堂上,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丰富的实验课程和野外实习极大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
她建议,进一步加强课程与行业前沿的衔接,邀请专家进课堂分享最新技术和行业动态,使教学更贴近实际需求。
园艺学院园艺学专业 陈静
陈静表示,园艺专业理论与实践并重,田间观察、种植指导等实践教学生动有趣,“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园艺专业充满了热爱”。
她建议:进一步向本科生开放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加强操作规范培训,方便学生课余安全实践;邀请更多行业专家开展讲座或组织参观优质企业,帮助学生了解前沿动态;搭建全校信息平台及时发布科研项目、实践活动和竞赛信息,降低参与门槛,让更多同学获得锻炼机会。
动物科学学院动物科学温氏班 李咏琪
“随着时代快速发展和社会对动物科学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我认识到我们的专业学习也面临着新的要求。”
李咏琪表示,希望学校进一步拓展优质实践教学基地,与更多大型养殖企业、知名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希望通过在具备智能养殖等前沿技术的单位实践、实习,我们能紧跟行业发展,有效巩固知识、提升技能。”此外,她建议进一步优化课程安排,梳理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更加连贯、系统的课程体系。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钟文锐
钟文锐从实验室创新激励机制与课程设置动态调整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是构建“全链条”实验室创新激励机制,点燃本科生科研创新热情。建立阶梯式奖励体系,如设立“实验室创新之星”“科研新秀”等称号,更加注重过程激励;优化“导师-学生”协同机制,针对低年级学生,推行“科研启蒙导师”,匹配高年级学生等作为“学术引路人”;打造“学科交叉”创新平台,开展“实验室+”项目,定期举办“实验室文化节”“科研成果展”。
二是推进课程体系动态优化。建立课程的动态评估与调整机制, 强化“课程-实践”衔接,将部分理论课程改为“理论+项目”模式,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开发“行业认证课程”,增强课程实用性。
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杨会鹏
“现代农业工程已进入‘AI+农机’‘物联网+农艺’的新阶段,我们要让机械臂更‘贴近’大地。”
杨会鹏建议设立“田间课堂”,让学生在智能灌溉系统设计、无人驾驶农机调试等课程中获得更多实践机会;打破专业壁垒,与农学院、数学与信息学院(软件学院)等学院共建交叉课程模块,增设智慧农业系统集成项目,用“跨学科”重构“工科基因”;构建“企业命题-导师护航-学生攻坚”的育人闭环,将知名企业或研究所的真实需求引入学生创新设计,让创新成果真正走出实验室。
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丁颖创新班
林卓莹
“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食品行业正朝着更加高效、安全、健康的方向发展。”林卓莹结合自身学习实践经历与专业特色,从“知、行、责”三个维度,分享了她对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是夯实“知”的根基,关注行业最新动态,让课堂知识与时俱进,更具生命力。二是筑牢 “责”的根基,将“责任”融入知识传授的肌理,如在课程中加入食品安全典型案例,组织食品知识科普活动,让专业教育更具社会担当。三是拓展“行”的路径,让实践教学更具行业前瞻性。“实践教学不应局限于‘操作台’,而要延伸至‘生产线-研发链’,让学生充分了解生产实际,更好衔接个人所学与行业所需。”
材料与能源学院材料化学专业 袁桂枝
“材料化学专业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材料科学与化学的前沿知识,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前沿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
袁桂枝建议适当增加新兴领域的选修课程,将课程内容与前沿科技、社会热点紧密结合,让学生能更及时地接触到学科前沿动态,拓宽知识面;适当延长重点实验课程的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验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实验技巧,培养创新思维;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搭建更多师生沟通的平台,让学生能有更多机会得到个性化指导。
人文与法学学院法学专业 李昶龙
李昶龙表示,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图书馆智能文献检索系统大大提升了研究效率,教务系统引入的智能排课让学习规划更加科学合理,上课更加便捷。
“在这个AI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完全满足同学们的学习需求。”他建议,推广“智能+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开设AI学习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借助AI技术,为同学们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建议和资源推荐;加强新技术应用的伦理教育,在思政课中增加相关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诚信监督机制,对滥用AI的行为进行约束。“AI应该是我们学习的‘助手’,而不是‘替代品’。”
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 丁华洋
丁华洋分享了自己关于学校教学改革的直观体验与感受。“不少课程正从传统的单向讲授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老师们通过引入企业案例和小组研讨等方式提升大家的参与度;学院组建的学风督导队有效维护了课堂纪律,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他建议,整合图书馆经济专业数据库,校友企业案例库等校内外金融资源,增加企业参访机会,拓宽学生眼界;优化“三下乡”“万名学子乡村大调研行动”等实践活动的筹备工作;同时充分利用广东本土企业资源,校企联动优化教育改革路径。
这些华农学子的心声
是教育生长的养分
更是教学改革的坐标
华农将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积极探索和建设有
华农特色的人才自主培养路径
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来源 | 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本科生院
编辑 | 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邱盈月
初审 | 曾子焉
复审 | 陈芃辰
终审 | 钟耿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