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欺凌!惠阳法院为孩子们带来这堂“必修课”

作者 卢慧 2025-10-29 13:58

日前,惠阳法院民事审判庭法官李幸走进惠阳区淡水第十四小学,以真实案例为引、以互动辨析为桥,开展防止校园欺凌主题宣讲活动。

教室里,彩色PPT上“拒绝欺凌”的字样格外醒目,同学们坐得笔直,眼神里满是对知识的期待——一堂关乎成长与守护的反校园欺凌课,就此拉开序幕。

活动伊始,李幸并未直接说教,而是抛出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大家都喜欢放假吗?”台下整齐的“喜欢”声中,她话锋一转,讲述了一个令人揪心的故事——一名在广东工作两年的大学生,因初中六年遭同村同学长期欺凌,患上应激性焦虑障碍,至今不敢回湖南老家,哪怕看到相似背影都会紧张发抖。紧接着,江西14岁女孩因长期被辱骂、被拍视频上传网络而投湖,河北初中生遭同学残忍杀害埋尸的案例被一一提及。

“这些不是遥远的新闻,而是欺凌可能酿成的悲剧。”李幸法官的话让教室瞬间安静,不少同学低头沉思,真切感受到校园欺凌对身心的伤害。

“那大家再想想,幼儿园时同学偶尔推你一下,算校园欺凌吗?”第二个提问让课堂重新活跃。

“算”与“不算”的声音交织。李幸顺势引导同学们区分“日常打闹”与“校园欺凌”:“插队争执、偶尔丢文具是矛盾,可如果有人每顿饭都专门堵你插队,只针对你一个人,让你觉得委屈又屈辱,这就不一样了。”

她进一步明确校园欺凌的核心特征——蓄意针对、反复发生、让受害者产生受辱感,并拆解了三种常见欺凌类型:直接欺凌(肢体攻击、言语羞辱)、社交欺凌(孤立排挤、破坏人际关系)、网络欺凌(电子手段传播谣言、丑化形象),尤其强调“网络欺凌传播快、影响广,给受害者造成的心理伤害往往无法弥补”。

当有同学举手提问“如果被人堵在墙角,不知道该怎么办”时,李幸法官给出了“NOT法则”:“N是No,别沉默,要大声说‘不要碰我’;O是Off,想办法离开现场,别和失控的人纠缠;T是Talk,事后一定要告诉家长、老师,找信任的人求助。”

活动尾声,李幸用一句“每朵花都有自己的魅力,每个同学都有闪光点”收尾,她希望同学们既不做欺凌他人的“施暴者”,也不做默默承受的“受害者”,更不做冷漠旁观的“旁观者”。

这场宣讲没有生硬的道理,却让“拒绝欺凌”的种子在同学们心中扎根——大家不仅学会了如何辨别欺凌,更明白了勇敢不是用冲突解决问题,而是敢于对欺凌说“不”、主动向他人伸出援手的力量。

南方+记者 卢慧 

通讯员 叶琳

惠阳法院供图

编辑 糜朝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