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飞扬,活力迸发,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下称“十五运会”)卷起的热浪正在大湾区奔涌。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节,一场全国顶级曲棍球体育赛事,成为云浮凝聚城市精神、激荡发展活力的全民节日。
云浮校园里,《气势如虹》的旋律悠扬响起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万千气象中,拿出最佳姿态,是云浮“融湾”战略的最佳印证——
用“当好东道主”的行动实现“提升首位度”突破性跨越。市区呈现久违的欢腾激荡,曝光度显著飙升,湾区脉搏与地方情感在此共振。
“赛事+”带来求新求变的良机。曾经的内秀气质开始向外焕发,给来宾留下热情、文明、好客的记忆,拉近了与大湾区的心理距离。
从“体育项目承办地”到“曲棍球之城”,云浮完成了一次叙事的升级。赛事的圆满,不只证明云浮“能办”,更证明它“能干、能成”。
不再低调的云浮,将“全民全域、人人参与”的信念化为行动,让“迅速升温,随处可见”的传播热度化成可感可及的现实体验。一场体育赛事的胜利,为城市进化写下有力注脚:找准支点,小块头也有大作为。
顶级赛事拉近融湾时空
离广州仅百余公里的云浮,曾一度被认为是大湾区西岸那片“存在感不强的神仙之地”——地理上不远,心理上却仿佛隔着山海。
在十五运会曲棍球赛事的光影下,云浮突然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全省视野,凭处处可见的精细与用心,让人眼前一亮。
全国劲旅在“国际精英级”曲棍球场上挥杆对决,汗水与速度交织;一场场酣畅淋漓的比赛,让观众直呼“精彩过瘾”;蟠龙天湖的山水光影秀闪耀夜空,刷屏社交网络;位于广州的主媒体中心,用整面墙呈现云浮美景;十五运会官微多次转发云浮新闻……全运会的镜头里,无处不见云浮的身影。
站上了核心舞台的云浮,一夜之间变得热烈、明亮,充满了参与感。这是被比赛点燃的热情,更是城市内在能量的一次喷薄。

十五运会男子曲棍球昨晚首场半决赛上,广东队(黑衣)在23米球大战中胜出,晋级冠亚军赛。区伟东 摄
事实上,云浮的觉醒并非偶然。这些年,云浮一直深耕区域发展动能重塑的战略抉择,曾经的短板逐步变成了潜力板:
广东第四所、粤东粤西粤北首所“北师大系”学校落地于此;2025年云浮获得第七届“法治政府奖”,刷新了历史最好成绩,营商环境走在粤东西北地市前列;加快推进的佛肇云高速公路,让云浮形成“三横三纵”的高速路网;到2027年,南广、广湛、深南三条高铁交会,云浮高铁网密度跃居粤东西北前列;待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建成,云浮站至新机场约10分钟,至广州(广州站)约40分钟,至珠海约45分钟,至深圳约60分钟,且全部可以直达无需换乘。
云浮将眺望的目光,由封闭的大山转向开放的大海,以不可阻挡的势头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半小时经济圈”“一小时生活圈”,进一步立志打造大湾区美丽“后花园”,建设成为链接广东和RCEP、“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绿色国际化城市。
今年8月底,云浮正式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城市标准示范区”综合试点城市,成为首个在城市、社区、产业三个层面综合开展示范建设的试点城市,美好愿景迈出重要一步。

为迎接十五运会,“石都”打造了《石乡曲韵》系列雕塑,刻画曲棍球运动。图为其中一座。资料图
交通格局的重塑,不仅重新定义了云浮在地理上的“融湾”,更在情感上、认同上拉近了她与湾区的距离。全运会,恰是这一进程的情绪引爆点——让云浮从“地理融湾”走向“心理融湾”。
云浮强烈地认同自己的“融湾身份”,以饱满的姿态回应赛事节奏——
广州塔点亮全运主题灯光,云浮便以蟠龙天湖的“山水光影秀”相和;全运会会歌《气势如虹》发布,云浮从学校到公园一同传唱;
广州、深圳等地的全运会吉祥物“出圈”,云浮的交通站点、体育公园也处处是打卡点,更倾情打造一组特色石雕演绎曲棍球运动;
“全运广州”上线小程序,“云浮通”7.0版同步推出全运主题界面;开幕式满载岭南元素,云浮则将《禾楼舞》《舞茅龙》等非遗项目搬上比赛中场环节。
在接待港澳队伍时,云浮细致入微的服务赢得全面好评,“希望再来集训和比赛”的呼声频出,赛事技术官员也盛赞“云浮完全有能力举办大型国际赛事”。
全运会组委会提出的每项要求,云浮都以最快速度落实;大湾区有的经验,云浮及时学习吸纳。这份同步姿态,不是盲目模仿,而是主动的身份宣告——云浮,正在发展质量上积极融入大湾区。

现场观众自发为两支竞赛队伍助威。
在对标中找到自信,在行动中找到归属。这种自信不是喊口号,而是融入市民的日常——在云浮的社交网络上,“全民迎全运”的活动不断刷屏:倒计时100天的盛大活动,测试赛时的全力以赴,机关干部自发成为志愿者,老师带学生唱会歌,重要交通站点充满全运元素,夜晚的道路成了灯光秀的延长线。
云浮这份“全运热”自然生长出来,并凝结成一种久违的团结与认同。这种兼具大湾区节奏与地方特色的气质,恰是云浮送给赛事的惊喜。
十五运会的曲棍球项目,让云浮第一次被全国各级媒体以“曲棍球之城”反复提及,让“云浮元素”频繁出现在省新闻中心、官方会歌视频、央媒报道中,让云浮真正进入了“大湾区的情绪现场”,让青春昂扬的风貌被全国看见。
云浮山水光影展演
东道主燃情尽显首位度担当
赛事,是文化的放大镜、城市升级的加速器。有人说,这次赛事让云浮的市中心云城区“彻底被看见了”。
在禅文化的清净闲适和石文化的深远厚重之外,云浮又多了一张闪亮的名片——“曲棍球之城”。当全运会曲棍球主赛场设在云浮市区,“城市首位度”这个长期模糊的概念,终于有了坚实的现实支撑。
一年之间,云浮市区仿佛换了张面孔。
国际一流曲棍球场馆拔地而起,世纪大道绿意葱茏,化身迎宾门户;环市西路提质改造,顺畅度和颜值俱升;南山河滨水风貌焕然一新,城市休闲空间升级;大金山脚下的市体育公园绿树成荫,活力四射;而环市西路与富乐路交会处,全新的罗石山公园清新雅致,设施齐全,迅速成为市民休闲的热门去处。

云浮在体育公园设置了宽15米的大型会标,市民们管它叫“十五运之光”。
从志愿者集结、群众踊跃参与,到场馆完善、环境提升,人们看到的,不仅是赛事的筹备,更是城市的一次深层蝶变:既筑牢赛事保障的“硬支撑”,又实现文化氛围与市民素养的“软提升”,让“云山青水翠满城”的风貌,与“精致、经典、宜人”的气质深度交融。
曾被认为“没存在感的市中心”的云城区,如今扬眉吐气。
云城以空间颜值与功能双重提升,在治理细节与环境品质上寻求突破,成为云浮“争先进位、赶超跨越”在“以赛兴城”维度的生动注脚。

赛事曲棍场所在的体育公园,设置了吉祥物和展位供游客、市民打卡。
这段时间,夜色中的云浮正在上演光影魔术。
蟠龙天湖的山水光影展,吸引线上线下近50万流量;市体育公园内,“十五运之光”划破夜空,《石乡曲韵》雕塑被灯光映照,云浮特色展位人气高涨,巨型吉祥物成了合照打卡的焦点;吾悦广场、东街等商圈同步展示宣传海报;主干道灯带流光溢彩,中国结灯饰在车流中分外耀眼;南山河亲水平台的小品装置精巧别致,为夜色增添了温度与诗意。
当年,亚运会改变了广州;如今,全运会点亮了云城区。“一个赛事改变一座城”的传奇,正在云浮重演。
全运会不仅改变了城市的亮度,也重塑了城市的温度与速度。这场赛事不只是营造氛围、点亮楼宇,更带动“夜经济”勃兴,燃动了一整座城的活力。

融入曲棍球元素的云浮市山水光影展,现场人头涌动。图源云浮融媒
在赛区执委会高效运作的背后,支撑云浮跃升的核心动力,是那股“全城联动、全域发力”的磅礴势能:文旅、公安、电力、团委、交通、住建等多个部门协同,社区、商户、市民热情响应。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被彻底激活,托举起云浮新的高度。
“赛事就在云城区,这就是云浮的市中心。”这句简单的话,背后是一座城市身份的觉醒。这场体育盛会超越了竞技本身,捕获了前所未有的注意力,也让“城市首位度”的概念在市民心中愈发清晰、鲜明。
最打动人的,是市民的参与感。这不是“政府办活动、群众围观”,而是“全民上场”。
开发商点亮平日不常开的楼体灯光,商场自发延长营业,市民热情转发赛事动态,公共服务阵地夜间开放,一幢幢建筑像被点燃的“城市粒子”,在夜色里闪闪发光;罗定、新兴等各个兄弟县区的市民组团来看比赛,各级工会、党支部积极组织观赛活动,比赛门票上座率从10%一路飙升至80%,“把票让给外省观众”的暖心倡议彰显城市格局;热门视频的评论区更成为云浮人的“线上会客厅”,大家纷纷化身城市代言人,向全国人民发出诚挚的旅游邀请。

香港女曲(灰衣)队员在赛场上拼搏。
一幕幕看似寻常的场景,实则是城市认同感的历史性突破。
300万云浮乡亲携手并肩,在云城区共同办赛。当分散的力量汇聚成当好“东道主”的共识,城市的共鸣愈加清晰。
云浮市的县(市、区)五兄弟里,云城区有“石都”之称,云安区有西江,罗定市有长岗坡渡槽,新兴县有禅文化,郁南县有黄皮。
如今,市区所在的云城区又多了一张能代表整个云浮的新名片——曲棍球。当这项运动成为云浮的新标签,当一座城市在共同的节拍下律动,当全体市民的热情汇聚成团结的光,这正是十五运会带给云浮最珍贵的礼物。
“曲棍球之城”掀起“赛事+”热潮
云浮多元气质交织,在广东“高手如云”的发展版图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逆袭路”。
透过年月,禅文化、石文化、南江文化、西江文化、革命文化等五大优秀文化,交织成云浮独有的岭南味,赢得岭南祖地、六祖故里、中国禅都、中国石都、东方硫都、西江明珠、中国肉桂之乡、中国不锈钢餐厨具之乡、中国竹蒸笼之乡、国家园林城市等标签,修炼出人文、生态、区位、资源等四大优势。
且看今朝,在“美丽宜业之城”的幸福感之中,在善德务实的城市品格上,云浮又多了一张“曲棍球之城”的名片。

中国女曲主教练安南走进云浮校园,与来自云浮多所中小学的教练员、运动员交流,埋下一颗“种子”。
谁能想到,云浮二十多年前在一所山村中学埋下的体育种子,会在今日结出如此硕果?
2316名广东省注册运动员,占全省曲棍球注册运动员总数的“半壁江山”;培养了原国家女子曲棍球队队长崔秋霞,现国家男曲队长陈启俊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建成了华南地区唯一具有“一赛两训”标准场地的曲棍球示范基地;在十五运会曲棍球的赛场上,9名云浮籍运动员代表广东队出战。
全运会竞争之激烈,冠军含金量之高有目共睹。每天的赛事期间,国家女曲的教练们都坐在主席台认真观赛,为国家队选拔人才,为奥运储能。主教练安南更走进校园,与来自云浮多所中小学的教练员、运动员面对面交流——“云浮要继续扩大青少年参与规模,为国家培养更多后备力量。”这句话,既是鼓励,更是方向。
十五运会曲棍球竞委会有关负责人的感叹也道出了许多球员的心声:“走过许多地方,都没有这么好的待遇。”这既是对云浮赛事服务的肯定,也是城市治理水平的注脚。

云浮将非遗项目搬上比赛中场环节,图为《舞茅龙》。
赛事的圆满,不只证明云浮“能办”,更证明它“能干、能成”。
从“体育项目承办地”到“曲棍球之城”,云浮完成了一次叙事的升级。背后,是“以小球撬动大产业”的战略在萌芽:从场馆运维、体育旅游、纪念品设计,到招商引资、产业链延伸。体育,可以成为云浮新的经济动能。
体育产业种子破土,是云浮对于“体育强国”“体育强市”建设逻辑的主动响应。当体育融入城市空间,它带动的不只是消费热度,还有产业潜能与城市形象的升级。

南山河亲水平台上的景观,供市民打卡。
未来的规划已经在路上。以本次十五运会为起点,云浮还将持续申办国家级、省级曲棍球赛事,如FIH女子曲棍球世界超级联赛第7赛季(中国站)、省运会曲棍球赛等。赛事的常态化,将让“曲棍球+云浮”成为稳定IP,赛事经济、体育旅游、品牌营销将形成良性循环。
赛事点燃热情,也锤炼人才。本届全运会中,云浮国家级教练员成为竞赛运行核心骨干,2名教练员入选省派辅助裁判员名单,27名优秀青少年运动员担任赛事球童,组织一批本地骨干跟随国家级赛事专家学习。这样的“赛事育人、人才反哺赛事”机制,让城市拥有了持续进化的能量。
曲棍球,让云浮有了新的身份标签,城市治理逻辑因此更精细:服务更贴心,夜经济更活跃,“票根经济”初显规模——人们来看球、消费、打卡,从球场辐射到街区、夜市、山水,“赛事+消费”“赛事+文旅”的逻辑在云浮渐入佳境。未来,云浮甚至还将建设曲棍球装备生产线、组织培训营、搭建青少年联赛体系。

11月13日,广东队球员庆祝赢下对局,冲入决赛。区伟东 摄
曲棍球,可以成为云浮连接世界的特别通道。当更多曲棍球爱好者走进这座城市,看到的不只是球场上的速度与激情,更有云浮山水的温度与人文的善意。
全运会是一颗火种,点燃的是亿万民众对健康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将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走向全面深化。对于云浮来说,这场赛事是引子,城市能级提升是可见结果,而体育产业升级是长期红利。
更长远地看,这次十五运会曲棍球项目,为云浮打开了一扇新的门,它让全国认识了这座“云山青水翠满城”的岭南之城,让云浮重新认识了自己——热情可以如此真切,潜力可以如此巨大。
相关阅读:
出品:南方日报云浮新闻部
采写:南方+记者 崔洪铭 王谢思齐 陈玮琪 王嘉豪
通讯员 云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