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那些躺在调料罐中的桂皮、八角、小茴香,砧板旁的生姜、干姜,案头的葱蒜,不仅是唤醒味蕾的魔法师,更是中医典籍里记载的“药食同源”之宝。它们以辛香为引,以性味为媒,在滚油热汤中悄然化身为调和阴阳的“隐形医者”——桂皮温肾,八角驱寒,姜葱通阳,每一味都在锅铲翻飞间续写东方食疗的传奇。若说食物是身体的养分,这些辛香之物,便是穿越烟火、直抵脏腑经络的养生密钥。
以下就从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食疗方角度解析它们的养生妙用。
桂皮
桂皮跟中药肉桂是什么关系?中药肉桂通常指肉桂(Cinnamomumcassia)的树干厚皮或近根部的树皮,质地较厚,油脂含量高,药性强。厨房桂皮:多取自同一植物的较细枝条或幼枝的树皮,质地较薄,香味浓郁但药性较弱。桂皮还有其他的一些来源,但功效跟肉桂还是比较接近。
性味归经:性热,味辛、甘;归肾、脾、膀胱经。
功效主治: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活血通经。
适用于阳虚畏寒、腰膝冷痛、月经不调、寒疝腹痛等症。
食疗方:
1.肉桂粥
肉桂粉2g、粳米100g,煮粥后加红糖,温补脾肾。
2.肉桂热红酒
红酒300ml加肉桂条5g、橙子1个,温经通阳。
生姜与干姜
一、生姜
性味归经:性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
食疗方:
1.姜枣汤
生姜10g、红枣5枚,煎服缓解胃寒呕吐。
2.姜葱汤
生姜30g、葱白4根,驱寒解表。
二、干姜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性热,归脾、胃、肾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食疗方:
干姜羊肉汤:干姜10g、羊肉500g,温补气血。
葱与蒜
这对厨房中的“黄金搭档”,不仅是菜肴提香的灵魂,更是中医养生中的“天然药囊”。它们以辛温之性,调和寒热、驱邪避秽,承载着千年的食疗智慧。
一、葱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通阳散寒,风寒感冒初起,葱白煮水可发汗解表。
●解毒调味,解鱼蟹毒,去肉食腥膻,促进消化液分泌。
●活血通络,外用可缓解跌打肿痛,捣烂敷患处。
食疗方:
1.葱白姜枣汤
葱白3根、生姜5片、红枣5枚,煎服驱寒治感冒。
2.葱豉汤
葱白10g、淡豆豉15g,煮水缓解风寒鼻塞。
3.葱油拌豆腐
葱末调香,豆腐健脾,适合脾胃虚寒者。
二、蒜(蒜头)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归脾、胃、肺经。
功效主治:
●杀菌解毒,大蒜素抑制细菌病毒,防流感、肠炎。
●温中消食,缓解寒湿腹痛、食积不化,捣泥加醋服。
●降脂抗栓,含硫化物降低胆固醇,抑制血小板聚集。
食疗方:
1.蒜蓉蒸南瓜
大蒜10瓣捣蓉,南瓜切块蒸食,健脾暖胃。
2.蒜姜红糖饮
蒜5瓣、生姜3片、红糖10g,煮水治风寒咳嗽。
3.醋泡蒜
蒜瓣浸醋一月,佐餐降血脂、软化血管。
4.蒜泥贴脐
蒜泥加盐敷肚脐,温阳止泻(适合寒性腹泻)。
使用注意:
胃溃疡、眼疾患者忌生食;
空腹不宜多食,防刺激黏膜。
三、葱蒜协同法
1.葱蒜炝锅:炒青菜时先炝葱蒜,杀菌增香,保留营养(高温短时减少大蒜素流失)。
2.葱蒜泡酒:白酒浸泡蒜片与葱白,外擦关节,驱寒止痛。
四、配伍禁忌
相克食物:
葱忌蜂蜜(性味相冲),蒜忌羊肉(助热生火)。
八角茴香与小茴香
一、八角茴香(大茴香)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归脾、胃经。
功效主治:温阳散寒、理气止痛。常用于胃寒呕吐、寒疝腹痛、肾虚腰痛。
食疗方:
1.八角鲫鱼汤
八角10g、鲫鱼500g,炖煮后加盐,健脾利水。
2.八角生姜红糖水
材料:八角3颗,生姜5片,红糖20克。
做法:加水煮沸10分钟,趁热饮用。
适用:胃寒腹痛、经期冷痛。
3.八角炖羊肉
材料:羊肉500克,八角2颗,当归10克,生姜适量。
做法:炖煮至羊肉熟烂,温补脾肾。
适用:阳虚畏寒、四肢不温。
4.卤味调味
八角与桂皮、草果配伍,增强温中散寒效果。
二、小茴香(茴香籽)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归肝、肾、脾、胃经。
功效主治:
●温中散寒:缓解脾胃虚寒导致的脘腹冷痛、嗳气反酸。
●理气止痛:改善肝郁气滞引起的疝气疼痛、睾丸坠胀(如《本草汇言》载“茴香为治疝圣药”。
●调经暖宫:辅助寒凝血瘀型痛经,配伍生姜、红糖效果更佳。
食疗方:
1.茴香红糖饮
小茴香10g、红糖15g,煎煮后温服,缓解宫寒痛经。
2.茴香+红糖+山楂
煮水饮用,消食化积,适合油腻饮食后的脾胃调理。
3.茴香炖猪肚
茴香15g、猪肚1个,加姜片炖烂,温补脾胃
4.小茴香茶
材料:小茴香5克,沸水冲泡代茶饮。
适用:胃寒胀气、食欲不振。
5.小茴香粥
材料:粳米50克,小茴香10克(布包),红糖适量。
做法:煮粥后去药包,加红糖温服。
适用:脾虚寒湿、腹泻腹痛。
6.茴香鲫鱼汤
材料:鲫鱼1条,小茴香10克,生姜、葱白适量。
做法:炖汤饮用,温中行气。
适用:产后乳汁不畅、脘腹冷痛。
7.茴香外敷包
茴香籽炒热装布袋,热敷腹部驱寒。
孜然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归脾、胃、肾经。
功效主治:
●行气散结:缓解胃脘胀满、食积不消,尤宜肉食积滞。
●祛风止痛:外用可缓解风湿痹痛、关节冷痛(如《新疆中草药》载“孜然祛风散寒”)。
●温肾助阳:改善肾阳虚衰导致的腰膝冷痛、夜尿频多。
食疗方:
1.孜然羊肉汤
孜然10g、羊肉200g、生姜5片,炖煮温补肾阳。
2.孜然醋泡脚
孜然粉10g、陈醋50ml煮水,泡脚驱寒通络。
3.孜然贴敷法
孜然粉调蜂蜜敷脐,辅助缓解小儿消化不良。
孜然的配伍智慧:
(1) 小茴香+孜然+生姜:三味共炒后研磨,制成“暖胃香囊”,随身佩戴驱寒暖身。
(2) 孜然+黑胡椒+肉桂:混合研磨,加入热牛奶,制成“补肾暖宫饮”。
胡椒
黑胡椒(性热,归胃、大肠经):温中散寒、下气消痰。
白胡椒(性热,归胃、肺经):温肺化痰、健胃止痛。
食疗方:
1.胡椒生姜汤
胡椒粉3g、生姜30g,煎服缓解胃寒痛。
2.黑椒姜蓉焗猪腰
黑胡椒10粒、猪腰1个,补肾强腰。
辣椒
性味归经:性热,味辛;归心、脾经。
功效主治:温中散寒、开胃消食。
食疗方:
1.辣椒泡酒:辣椒粉浸白酒外敷,缓解关节冷痛。
2.辣椒炒蛋:辣椒10g、鸡蛋1个,温补脾胃。
辛香料的应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1. 体质偏颇者需警惕:
以上都属温热性配料,慎用于实热、阴虚体质;
2. 特殊人群:
孕妇、儿童、哺乳期女性使用辛香料需减量;
3. 烹饪建议:
辛香料要避免高温油炸产生某些毒性物质(如八角中的黄樟醚)。
“药食同源”重在“平衡”,日常调味无需过度担忧,但针对疾病调理或特殊体质,建议咨询中医师后配伍使用。
其实,厨房里这些常见的桂皮、八角、生姜等辛香料,既是调味帮手,也是天然的“养生食材”。它们有温补、散寒、开胃的作用,但就像吃药有禁忌一样,使用时也要“看人看情况”——比如容易上火的人少吃桂皮八角,胃不好的别空腹啃生蒜,孕妇做菜时香料别放太多。平时做菜调味不用太担心,但如果是想用它们调理身体,或者本身有慢性病,最好先问问医生。记住:再好的东西也得用对方法,才能既吃得香,又吃得健康!■
【来源:潘毅讲堂,医学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潘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