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老人的中国航校记忆:一段六十余年后再度延续的中拉情缘

南都即时 2025-05-13 11:15

5月13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今年是中古建交65周年。中古友谊源远流长,虽然远隔重洋,但能像邻居一样常来常往。

“从哈瓦那到北京的机票多少钱?”今年2月,一位古巴老人在中国互联网意外走红,他的提问感动无数网友。视频显示,在古巴特立尼达街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隔着栅栏,叫住一位中国女孩,向其分享自己曾远赴中国学习的故事。

空军档案馆的资料显示,20世纪60年代,一批古巴飞行员和技术人员曾在中国军校接受培训。这批学员回到古巴后,由于队伍庞大、技术突出,他们在古巴空军中有个统一的“外号”——“中国人”,这些“中国人”逐渐成为古巴空军的中坚力量。

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战友在今年元宵节重聚,古巴老飞行员们在中国驻古巴大使馆齐声用中文演唱《我是一个兵》。有当年的老教员向南都、N视频记者展示了古巴学员1963年毕业时赠送的合照,照片背后写着,“这张照片凝聚了(我们)对导师和同志的全部深情、深厚友谊以及在古巴的共同回忆。”

古巴青年在华学习期间与中国师生的合影。

古巴青年在华学习期间与中国师生的合影。

“历史在我眼前具象化了”

“第一次遇见Dido是在特立尼达的晚上,他隔着栅栏想要和我说话,一遍又一遍地喊我,因为他喊了我很多次,所以我决定回头。”

古巴特立尼达,当地时间1月8日,傍晚时分。穿梭在彩色房屋之间,脚踩用鹅卵石铺满的街道,童女士与Dido老人初见。Dido告诉童女士,自己曾是赴中国学习的飞行员。Dido不太会说英语,用手一通比划后,让童女士等等他,转身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泛黄残角的证书和一个本子。

证书上写有中文,并贴着老人年轻时的照片。证书显示,1961年9月至1963年2月,老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航空学校(以下简称“十二航校”)飞行科学习。这位82岁的老人,名叫阿尔贝尔多·阿尔曼多·海索斯·阿隆索·桑焕。他还向童女士展示了一个笔记本,上面是他手写的中文,里面是自己要跟陌生中国朋友说的话。

Dido的肄业证书。

Dido的肄业证书。

1961年9月,223名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年轻人经古巴空军选拔,被派往中国学习飞行和飞机维护技术,成为1960年中古建交后最早到中国留学的古巴学生群体之一。

“历史在我眼前具象化了。”童女士说,她原本觉得上个世纪60年代比较遥远,“我记得上学时历史课有学过美苏冷战、古巴导弹危机等,突然和老人家联系在一起,感觉一本历史书在我面前翻开。”

“感觉他很感恩中国人可以让他当飞行员。”童女士说,初遇那晚,老人多次重复一句话,当时她没带翻译机,之后她才知道那句话的意思是“从哈瓦那到北京的机票多少钱”。

“我当时眼泪就流下来了。我觉得他会问这么多遍,肯定是真心有这个念想,很想再来看看。”她向南都记者感慨道,“他对于再次来到中国这片土地,应该是有向往的。”

和童女士一样,范先生也在自己美洲旅行的最后一站古巴遇到了Dido。他说:“那是在2008年的夏天。当天我记得是黄昏,我突然发现有扇蓝色的门,门上写着4个汉字——莉莉之家。”

对于当时已在国外漂泊约两个月的范先生而言,突然在异国他乡出现的汉字让他倍感亲切。于是他走上前去敲门,民宿的主人莉莉(Lili)接待了他。后来范先生得知,莉莉就是Dido的女儿。

范先生跟莉莉聊天时,Dido出现了。他向南都记者回忆起两人初见时的场景,老人在民宿的小花园里站着,“瘦瘦高高,很精神”。看到他是东方面孔后,老人问他是不是从中国来的,得到范先生肯定的答案后,老人特别兴奋地说出几个中文词语:“中国、北京、毛主席”。之后,老人拿出一本相册,与范先生坐下来聊天,相册里有很多老人在中国的照片。

范先生给Dido拍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范先生给Dido拍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范先生告诉南都记者:“我问他,你还记得这些照片在中国哪些城市拍的吗?他说临汾、长治,他的学校就在这个地方。这两座城市来自山西,我特别激动地告诉他,咱们算是半个老乡,我是山西太原人。他也特别激动,狠狠地抱了我一下。”

他们统一叫“中国人”

“真好啊,他依然健在!”2月7日,范先生在社交平台发布题为《17年之后,又见古巴飞行员老爷爷》的帖文分享了自己的奇遇。他感叹道,“这些年在全世界旅行,遇到的人不计其数,这位古巴老爷爷,我是一直惦记着他的。”

“好感动。希望Dido知道,在中国有很多跟他的故事有关联的人都记得他,也有很多原本无关的人认识了他、关注他、祝福他。”有网友在范先生的帖子下评论道。

童女士发布视频的评论区也有许多网友留言,“好神奇的经历……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位老人心念着我们的国家”“我可以帮他支付从古巴飞往北京的机票费用吗”……

截至发稿前,童女士的视频仅在抖音平台上就已有超170万的点赞。视频的爆火,也牵出许多网友及其亲人关于十二航校的往事。

有不少网友回忆起自己的亲人,“我家96岁的老父亲就是十二航校的高级教官,经常听他讲他的越南、古巴学员”“我姥爷当年就在十二航校当飞行教官带过古巴的学员……他去年走了。”

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介绍,空军档案馆的档案显示,20世纪60年代一批古巴飞行员和技术人员曾在十二航校接受培训。当时,航校党委提出全校同志必须本着严格要求、讲求方法搞好团结、保证安全的精神,以国际主义的精神搞好古巴学员的训练。

在中国学习的古巴飞行员合影。

教员们在教授飞行技术的同时,通过上课、讲故事、放幻灯、看电影等方式,向古巴学员们传递了我军的光荣传统。学员们当时反馈看电影的学习印象最深,对中国教员为他们查铺盖被、缝缝补补更是念念不忘。

据空军档案馆资料记载,中方教员为了搞好伙食,与古巴学员代表共同研究调剂伙食花样,每周制定菜谱、饭谱,向学员请教他们的烹饪方法,过年过节做学员喜爱的煮黑豆、烤整猪、玉米面糕等古巴传统美食。

教员与学员,“既要做老师,又要交知心朋友,这样,才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增加友谊”。由于指导思想明确,思想动员比较成熟,准备工作充分,该校的古巴飞行学员们,提前半个月就完成了初教机的训练,为高级机种训练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批赴华受训的空军学员回到古巴后,由于队伍庞大、技术突出,在古巴空军中有个统一的“外号”——“中国人”,这些“中国人”逐渐成为古巴空军的中坚力量。

飞行教员周生敬手拿当年与古巴学员的合影照片。新华社发

飞行教员周生敬手拿当年与古巴学员的合影照片。新华社发

“中国教员手把手教我们飞行,要求非常严格,也正因如此,我们基础扎实,从未出过事故。”81岁的古巴退役飞行员亨利·佩雷斯曾在十二航校学习,他回忆道,中国老师不仅教会他们技术,更重要的是,“还教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尘封的航校往事

“你现在还敢开飞机吗?”当被儿子问到这个问题时,今年已经90岁的彭国洪不假思索地答道,“敢!”

大半个世纪前,十二航校的教员彭国洪曾带领一批又一批与他年纪相仿的年轻学员,驾驶飞机在天空中驰骋。这些学员中有7名外训学员,其中就有3名古巴年轻人。

1955年1月入学十二航校的彭国洪是航校第一批学员,1958年7月22日毕业后,23岁的他又因过硬的飞行技术实力得以留校任教。

“我一般凌晨四点半起床,整理内务、吃完早餐后,就去机场作飞行准备。工作最紧张的时候,我一上午要带七八个编队,下午又要带六七个,有时候午饭都要在飞机上吃。”3月13日,彭国洪同南都记者分享道。

直到1974年停飞,近二十年时间里,彭国洪教授过不计其数的学员,但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自己在1962年带的3名古巴学员。

彭国洪(左二)和古巴学员的合照。受访者供图

彭国洪(左二)和古巴学员的合照。受访者供图

“他们编号361、362、363,其中362最配合、学得快、飞得比较好。”彭国洪说,“他们的中文水平肯定比我的西班牙语水平高,我也不太会西班牙语,主要还是靠眼神和手势交流。”

据其描述,教练机是前后两座,他会坐在后座舱调整操纵杆、油门等,修正学员没有做到位的飞行动作,以此示范教学。

“古巴学员还给我起外号,叫我‘巴斯东(西班牙语,意为胆子大、勇敢)’。”因为大胆的飞行操作,彭国洪的名字常常出现在航校警示录黑榜上,古巴学员起的绰号“巴斯东”也在校内逐渐传扬开来,“后来其他人都跟着这么叫,我们校长也是见面就喊我‘巴斯东’”。

令彭国洪印象深刻的还有古巴学员刻苦求学的毅力。“他们来到临汾学习的时候天气很冷,被子厚度又不够。晚上睡觉时就盖上大衣,或者用鞋带把靴子绑起来,压在被角上,帮助保温。当时条件很艰苦,但他们学技术都很认真。整整一年时间里,他们只休了一天假。”

在彭国洪尘封的记忆里,艰辛中也不乏欢乐。“古巴学员会教教员们跳踢踏舞,有些教员后来跳得都能赶上专业水平了。不过我是看他们跳,自学成才。”彭国洪告诉南都记者,逢年过节时,古巴学员也会加入庆祝的人群。“他们也和我们一起过春节,拿出那些锣鼓,甚至是盆,连敲带打,一边跳舞。中秋的餐桌上,有我们的月饼,也有他们爱吃的烤猪。”

短短一年相处的时光便让彭国洪与年纪相仿的古巴学员建立起深厚友谊。“1964、1965年左右,古巴学员还给我写信了,里面有中文问候,也有西班牙语。可惜1984年搬家时信被弄丢了。”谈及此事,彭国洪颇为遗憾。

彭国洪展示古巴学员毕业时赠送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彭国洪展示古巴学员毕业时赠送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但令他庆幸的是,3名古巴学员毕业时赠送的三人合照,多年后依旧没有褪色。这张珍藏了一甲子的照片背后用西班牙语写着,“这张照片凝聚了(我们)对导师和同志的全部深情、深厚友谊以及在古巴的共同回忆。Demenjon、Celmo、Roger。1963年6月22日。”

再度延续的缘分

视频走红网络后,中国空军很快通过官方账号作出回应,表示正在积极与老人取得联系,并郑重承诺:“请相信中国空军不会忘记老朋友,我们坚信跨越时空的友谊终将延续!”

中国驻古巴大使馆得知消息后,邀请十余名曾赴华学习的古巴老飞行员及家人来馆共度元宵节,Dido也在其中。

“嘿嘿嘿枪杆握得紧,眼睛看得清,谁敢发动战争,坚决打它不留情……”古巴老飞行员们齐声用中文演唱《我是一个兵》,场面令人动容。

聚会现场,古巴老飞行员们还观看了一段当年临汾航校的录像和中国空军发展的影片。看到熟悉的画面,他们激动万分。

2月10日,中国驻古巴大使馆邀请古巴曾赴华学习的老飞行员及家人来馆共庆元宵佳节。

中国驻古巴大使华昕向老飞行员表示,64年前古巴热血青年响应古巴革命领袖卡斯特罗的号召,赴华学习飞行和飞机维护技术,成为古巴空军中坚力量,为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做出重要贡献。他们也是中古两国特殊情谊的见证者和贡献者。

当地时间2月28日下午,中国空军代表在古巴革命武装力量部看望十余名曾在华培训的古巴退役飞行员,向他们送去中国军人的诚挚问候和美好祝福。

中国空军代表向古巴老飞行员转达中国老教员信函,并赠送中国空军纪念品。

中国空军代表向古巴老飞行员转达中国老教员信函,并赠送中国空军纪念品。

李鸿鹏大校向古巴老飞行员转达时任中国教员马春河的信函,并赠送中国空军纪念品。现场还播放了时任中国教员和翻译的问候视频。

古巴学员代表亨利·佩雷斯说,这份友谊由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两个革命民族共同锤炼而成。中国教员不仅教会了他们飞行技术,还将团结和互助等价值观深深植入他们心中,这些价值观至今仍然能在他们身上得以体现。

中国驻古巴大使华昕表示,今年是中古建交65周年,古巴老飞行员、古巴军人、中国军人的报国情怀和英雄精神将激励双方为巩固和发展中古两国两军的特殊友好关系作出更大贡献,共同书写新时代中古友好新篇章。

“有一种很强的民族自豪感。”童女士拍摄的视频牵出中古友谊故事,令其十分感慨,“我在古巴的时候,很多人对中国人很友好,觉得中国人是他们的兄弟姐妹。”

童女士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坦言:“与这位爷爷的相遇,竟引发了这么大的一场讨论,这让我感受到,国际话语权或许也能借助社交媒体得以彰显,国际关系的发展依旧存在着积极推动的空间。”

1993年4月20日,当年编号为251、612、143、543的四位古巴学员,代表所有曾在十二航校学习过的学员们,给航校写来一封信。信中写道,“三十年来,我们没有忘记你们,对我们来说,你们已经远远超过了老师,就像是我们的父母……”

一名网友在其发布的视频中提到,这封信的原件被曾在临汾担任高级教练机中队长、今年93岁的管怀忠留存。该网友告诉南都记者,中国的老教员们给古巴学员们写了一封邀请函,希望他们回中国。“虽然可能性不大,老人们身体经不起长途奔波,线上连线让他们相认也是件好事。”

彭国洪也想象着,有一天能与同样白发苍苍的学员们相见。他想问问他们,“你们身体都还好吗,啥时候有机会回临汾看看呢?”

出品:南都即时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张倩寒

采写:南都记者 梁令菲 郑欣蔚 实习生 吴潇然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