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市第一中学:打造特色文化 涵养时代新人|奋力百千万 好心聚茂名

作者 杨建雄 2025-04-30 12:05

4月30日《南方日报》“奋力百千万 好心聚茂名”广东茂名感恩奋进二周年特别报道。

4月30日《南方日报》“奋力百千万 好心聚茂名”广东茂名感恩奋进二周年特别报道。

又是一年春满人间,化州市第一中学以文化自信为笔,不断绘就校园风华长卷——从展现学校百年辉煌历程的“文化长廊”,到蕴含深厚本土文化底蕴的“杨一清文化园”;从艺术气息浓郁的“化州一中陈金章美术馆”,到承载中华文化精髓的“中国楹联第一榜”,校园的每一隅都彰显了特色文化建设上的独特风采。

作为鉴江流域校史最悠久的官立学校之一,化州一中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无数栋梁之材,是粤西教育界的一颗璀璨明珠。近年来,学校秉持多元发展的教育理念,在课程建设、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创新,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为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厚植文化根基 润泽学子心灵

化州一中始建于1914年,她的前身可追溯至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的化州学宫。近年来,学校领导班子成立文化育人环境建设小组,重新挖掘、提炼、整理校史,结合学校德育、教学教研、师资培养等方面实际情况,打造一系列主题鲜明的文化育人环境。

化州市第一中学以文化自信为笔,不断绘就校园风华长卷。受访单位供图

化州市第一中学以文化自信为笔,不断绘就校园风华长卷。受访单位供图

2024年,为总结办学成绩,从学校丰厚的历史底蕴中挖掘提炼一中文化精神,给学校可持续发展增添原动力,化州一中举办建校11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学校班子领导多次率队外出宣传校庆活动情况,发动校友回校,组织队伍挖掘一中百年校史、整理校友资料,并借助一中110周年校庆契机,进一步丰富校园的文化设施。

拔地而起的陈金章美术馆,珍藏着众多艺术佳作,为师生们开启了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在这里,学生们可以近距离感受艺术的魅力,提升审美素养。凤凰山公园门楼、一清坊门楼古朴典雅,是现代建设理念与古典建筑文化的融合,成为校园里独特的风景线。文化长廊、杨一清文化园、中国楹联第一榜等文化设施的建成,更是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们在浓郁的文化熏陶中成长。

建在校园内的陈金章美术馆。

建在校园内的陈金章美术馆。

秉持多元发展的教育理念,化州一中在课程建设方面也进行了探索与创新。《踏古寻根,橘韵流长》等音乐特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情趣;《育美·艺美·慧美》美术特色课程,则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排球特色课程则通过团队竞技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最是文化能致远。”化州一中党委书记陈国春说,一直以来,学校本着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坚持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着力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以多元化、多样态的方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加强育人环境建设的同时,化州一中努力培植学校精神,关注身边的优秀教师,挖掘其高尚品质,铸炼出教师敬业爱岗、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团结合作的精神;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展现学生的自主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开展生涯规划课程,注重成人成才教育,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融入到教学的每一环节。

丰富教育形式 培育时代新人

作为县域中学的标杆,化州一中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位居茂名地区前列。优异成绩的背后,是化州一中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孜孜求索。

近年来,该校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完善育人管理模式,推行“三新高效课堂”探索,全面深化课堂改革。通过开展“教学能手”示范课,提升优秀典型的引领作用;通过对常规课堂教学“诊断式”指导和“推门听课”制度,提升教师基本业务素质;通过开展优秀课例评比活动,以评促“改”,达到常规教学与课堂教学改革双赢的目的。

一清坊门楼古朴典雅。

一清坊门楼古朴典雅。

学生高考成绩“节节攀升”,教师科研攻关也“开花结果”。

近一年来,化州一中有数十名教师在不同学科领域发表文章或获奖,其中英语、化学、生物、体育等学科表现突出,如化学学科有4位教师获茂名市教师发展中心奖项。课题研究上,该校共开展25项课题,包括4项省级课题与21项市级课题。陈爱锦老师原创音乐作品《每逢三月》代表学校、代表茂名市参加广东省文旅厅2024文艺作品评选荣获省一等奖;学校田径队参加广东省中学生田径锦标赛获得甲组团体总分二等奖。

中华园

中华园

为促进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化州一中近年与广西忻城县高级中学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化州一中带过去的“大单元教学”“群文阅读教学”“真实情境教学”模式成为当地教研热议的焦点,推动了该校教学质量的提升。2024年,忻城县高级中学高考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表扬。

去年4月以来,化州一中与佛山顺德一中开展结对共建联合研修活动,学校班子多次率队赴顺德一中跟岗学习,搭建了两校开放交流平台。两校教育理念的深度碰撞融合,为化州一中的教育、教学注入活力,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实现了新的突破。两校在此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搭建起了稳固的交流合作平台,这种合作模式为粤西地区基础教育的协同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奋进者说】

化州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陈国春:

以党建铸魂 以文化赋能 以创新提质

南方日报:在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与党建引领方面,化州一中有哪些核心举措与实践成效?

陈国春:班子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火车头”,党建工作则是“方向盘”。在党建实践中,学校党委落实“一岗双责”,党委书记总揽全局,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各党支部、部门及年级,既各司其职又协同作战,通过常态化的思想沟通和工作联动,形成了“分工不分家”的强大合力。各党总支部以“五个基本”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强化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推动了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南方日报:2024年学校举办11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这对学校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取得了哪些成果?

陈国春:110周年校庆是传承历史、凝聚力量的重要契机。我们以“挖掘一中精神,赋能未来发展”为目标,通过梳理百年校史、整理校友事迹,提炼一中文化精神,并借助校庆系列活动将其转化为师生的情感认同和行动动力。

校庆的另一大成果是搭建了社会协同育人平台。我们邀请3000多名校友返校,共同探讨学校的发展大计。社会各界校友纷纷慷慨解囊,为母校的发展捐赠了大批物资。这些资源不仅用于校园环境的改善,更转化为学校文化育人的长效支撑。校庆后,学校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前景。

南方日报: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学校有哪些创新举措?如何平衡学业提升与综合素质培养?

陈国春: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我们以“三新高效课堂”改革为抓手,推动教师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去年,我们有25项省市级课题同步推进,教研活力持续增强。同时,我们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提升专业素养,推动课堂效率与教学质量双提升。

在学生全面发展上,我们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德育方面,通过“国旗下的讲话”、生涯规划课程、成人成才教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与目标意识;安全方面,设立“护学岗”保障交通安全,通过食堂全流程监管守护食品安全,依托心理辅导室、团体辅导课筑牢心理健康防线等,全年实现安全事故“零发生”。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学生成长为核心,在学业提升与综合素质培养间筑牢“双引擎”,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南方+记者 杨建雄

通讯员 张良燕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吴荆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