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86岁高龄的华南理工大学退休教授钱澄鑑回到家乡肇庆高新区,将祖父——晚清进士钱昌瑜的百年书柜无偿捐赠给当地。当前,肇庆高新区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挖掘本地人文历史底蕴。此次,钱澄鑑捐出当年钱昌瑜所使用的物品,让钱昌瑜勤奋求学、精忠报国的文化传承下去,凝聚文化力量,赋能“百千万工程”。
钱昌瑜1854年出生于三水,自幼在白沙生活。钱氏祖先经商有道,以救治病牛的善举闻名乡里,这份仁心义举如春雨润物,滋养着钱昌瑜的品格。自幼谦逊勤学的他,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立下求学报国之志,寒窗苦读。光绪十五年(1889年),钱昌瑜在乡试中脱颖而出,与梁启超、汪兆镛、梁士诒等同场竞技,以第四十九名的佳绩崭露头角。次年科举,他连过会试、复试、殿试、朝考数关,考中进士,最终被钦点为工部主事。
钱昌瑜在京为官九年。1898年,他义无反顾投身戊戌变法试图救亡图存,当时慈禧发动政变,谭嗣同等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康梁流亡海外,钱昌瑜选择吞金殉难践行理想。其遗体被运回故乡安葬,在抗战期间,坟墓毁于日寇战火。尽管如此,钱昌瑜忠贞爱国、为真理和大义不惧牺牲的精神,成为钱氏家族不朽的精神丰碑。
留存在中国文物研究所的《钱昌瑜殿试策卷》,不仅见解深刻,在经义论治、疆域经营、茶税得失与边防安危等议题上娓娓道来,更以精湛的书法与严谨的治学态度,成为晚清科举文化的珍贵见证。
在正隆社区白沙村广场,矗立着由钱澄鑑在上世纪90年代奔走收集回来的钱昌瑜进士桅杆石。在桅杆石的底座,镌刻着钱氏家族的迁徙历史,也记载着钱昌瑜的生平事迹:“先祖昌瑜,巳丑中举,庚寅进士……”,直到“百日维新,戊戌政变,血雨腥风,六君授首,先祖吞金,舍身取义,激发后人……”
扎根肇庆高新区的钱氏后辈,传承了先祖的爱国精神,坚持“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对后代教育极为重视,对国家、社会发展极为关注,时刻铭记着读书报国的责任与担当。
受尚学家风影响,钱澄鑑自小酷爱读书,奋发向上。在华南理工大学数学学院任教期间,他取得了斐然的成就,荣获教育部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殊荣,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研究与开发,广东省第一张增值税发票就是通过钱澄鑑设计的软件和打印机打印出来的,为后续税务收款机等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此次返乡,在肇庆高新区主要领导的陪同下,钱澄鑑参观走访了肇庆高新区育才学校、区图书阅览中心和区科技中心,深刻感受到近年来肇庆高新区支持教育事业所取得的跨越式发展、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高度重视支持和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钱澄鑑感叹道:“我从小在大旺长大,看到家乡从草塘变成现代工业科技城,产业教育文化发展如此迅猛,我感觉非常自豪。”
离开前,钱澄鑑勉励后辈:“我们要更加珍惜现在这个时代,在国家大好环境下,像我祖父钱昌瑜一样努力奋发读书,继承老一辈好的传统,提升国家科学技术水平,让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安康。”
撰文:刘亮 唐锦洪 郎鹏翔 赖小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