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93岁老兵陈庆光,心中深藏着一个跨越86年的梦。从7岁流亡连州的难民到秘密“通信兵”,从解放县城的战士到三线建设的拓荒牛,他的一生与连州这片土地血脉相连。
战火淬炼的童年,铸就了他不灭的红色印记。如今,垂暮之年的他再次踏上连州寻根之旅,只为圆一个未了的心愿——这背后,藏着怎样的烽火记忆与半生情缘?

1951年,陈庆光(左一)在连县县大队与战友合影。
烽火流亡路
从汕头孤儿到连州“养子”
陈庆光的连州故事,始于一段刻骨铭心的流离。
陈庆光于1932年出生在汕头。1939年6月21日凌晨,日军出动飞机44架次,对当时的中国东南沿海重要通商港口城市汕头进行了大规模轰炸。随后,日本海陆部队从海上大举进攻汕头。是日,汕头沦陷。
在日寇炮火中,7岁的陈庆光与家人失散,他跟着逃难人群翻越粤中群山、穿过粤北丘陵,最终辗转到连县(今连州市)。彼时的连县虽也受战火波及,却成了他的“避风港”——政府将他安置在位于星子镇的广东儿童教养院总院,在这里,他第一次有了稳定的住处、能吃饱的热饭。
几年后,为减轻广东儿童教养院负担,陈庆光被安排到大路边镇一户地主家放牛。“天不亮就牵着牛上山,天黑才回来,牛绳磨破了手,就用布裹着。”
这段“牛背上的童年”,却意外成了他与革命事业的交叉点。大路边镇地处粤湘交界,是当时党组织活动的重要区域,他每日穿梭山野、熟悉地形的特点,被地下党员悄悄记在心里。
秘密通信兵
放牛娃的红色使命
1947年,一名地下党员悄悄找到陈庆光,递给他一张叠得紧实的纸条:“把这个送到山那边的老樟树下,交给穿蓝布衫的人。”从此,这位15岁的“放牛娃”多了一个秘密身份——革命情报传递员。
“纸条藏在牛鞭柄里,或者塞在草鞋的夹层里,遇到盘查就假装赶牛、系鞋带,从没出过差错。”陈庆光后来回忆,那时的他不懂情报上的字是什么意思,只知道“这是能打胜仗的东西”。在星子镇、大路边镇的山野间,他赶着牛群作掩护,一次次将重要情报送到接头人手中,为党组织掌握当地敌情、部署行动提供了关键助力。
1948年10月,随着革命形势发展,陈庆光脱离地主家,正式加入连江支队,被编入第十团九连任通讯员。穿上军装的他,从“地下”走到“地上”,先后参与攻占大路边据点、解放连州城区、肃清三江残敌等战斗。
“解放连州那天,我跟着部队从东门进城,老百姓提着热水壶来迎我们,那场面我一辈子忘不了。”陈庆光回忆说。
半生粤北情
驻守红楼到三线坚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庆光的人生轨迹仍与连州紧密相连。
他被编入连县县大队,驻守在连州红楼一带,负责城区治安与周边防务,红楼的青砖黛瓦、湟川河的晨雾,成了他记忆里的“日常风景”。
此后,他因工作调动离开连州——调至韶关军分区政治部任干事、赴珠三角服役、到上海军校学习炮兵技术,1958年以正排级身份转业后,又赴武汉攻读机械制造专业。
但对粤北的牵挂从未中断。1965年,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他主动申请调往位处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北江机械厂,从技术员做起,一步步成长为车间主任、生产科长,在粤北山区一干就是20年,直到1985年随厂迁往佛山,1994年3月离休。
他与连州的羁绊,还被定格在影像里——他在连江支队服役、在连县县大队驻守时的老照片,入选了《百年连州影像》,照片里的年轻战士眼神坚毅,成为连州红色历史的鲜活注脚。
老兵寻根旅
一场跨越世纪的“红色接力”
“星子镇的教养院、大路边的牛棚、红楼的岗哨……这些地方在我脑子里‘住’了一辈子。”在佛山离休30多年来,连州的记忆从未褪色。陈庆光曾尝试独自寻根,却因城市变迁无功而返。
“之前我陪着父亲来连州七八次了,最近一次是2023年10月,他指着星子镇的方向说‘就在这附近’,可我们转了两天,连儿童教养院的旧址都没找到。”陈庆光的儿子介绍,父亲当时站在大路边镇的山坡上,望着熟悉又陌生的田野,悄悄抹了眼泪。那次寻根,因家人对当地历史变迁不熟悉,最终留下遗憾。
今年,陈庆光身体依旧硬朗,再次提出“要去连州找老地方”。为了不让遗憾重演,他通过以前在北江厂的同事高建伟,联系上清远日报社原社长潘伟,辗转对接连州市委老干部局,提出协助请求——“不用安排车、不用管吃住,我们自己都能解决,就想找个熟悉情况的人,帮我指认老地方。”
“老战士为连州解放流过汗、出过力,他的‘寻根梦’,也是我们要帮着圆的‘红色记忆梦’。”连州市委老干部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即他们联系星子镇、大路边镇的老干部、老党员,梳理当地历史建筑变迁线索,安排既熟悉地理环境、又了解革命历史的工作人员陪同。“我们不仅要帮他找到儿童教养院、当年放牛的山坡、红楼岗哨的旧址,还要听他讲当年的战斗故事,把这些珍贵的红色记忆记录下来,传给更多人。”
在工作人员陪同下,陈庆光踏进了76年前曾配合野战军主力攻占的大路边村,看到熟悉的护城沟和遍布射击孔的围墙,当年惨烈的战斗场景又浮现在他眼前。

陈庆光重访大路边村(原大路边成家城堡)。
“我们打扫战场时,村里东一堆西一堆,到处都是死人。我们一个个翻看死者的帽徽和胸牌,把解放军和国民党兵分开掩埋,我能活着就很幸运了!”他一边走一边说,一个小小的大路边村战斗就牺牲了42位解放军,加上被打死的100多名国民党兵,现场可谓是“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九月的连州,山野将染秋意。陈庆光在家属及亲友的陪同下,来到星子镇黄村小学,找到了当年广东儿童教养院的旧址,并前往星子镇、大路边镇烈士陵园祭拜,并参观了《百年连州影像》展览。

陈庆光找到了当年广东儿童教养院的旧址——现星子镇黄村小学。

陈庆光一行参观《百年连州影像》展。
这场跨越世纪的“寻根之约”,不仅是一位老兵对第二故乡的致敬,更是一段红色记忆的“代际传承”——那些烽火岁月里的坚守与奉献,终将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开出“不忘初心”的花。
南方+记者 黄津
通讯员 吴海
供图:连州市委老干部局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